巨匠的名篇 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卢昆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 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灼灼耀目的一颗。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300 篇中、短篇小说,虽不能说篇篇精萃,字字珠玑,但若着眼整体,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其中的名篇 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虽掩卷仍久久激荡于胸臆之中。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 品。它虽难与蜚声文坛的《羊脂球》媲美,但足以体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功力。 当我们刚刚开始读这篇作品时,它那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并无“一鸣惊人”之效,反有“平庸 无奇”之感。然而,随着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 不由己地跟随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 乐,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如果我们对这篇作品作 一番细致的揣摩和推敲,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 篇小说的灵魂在于立意。立意的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 意在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无疑是准确而犀利的。不过,熟悉19 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立意并不新鲜,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并结出累 累硕果。巴尔扎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黄金是这世界的人要顶礼膜拜的惟一力量”(《幻灭》,“生活 不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吗”(《高利贷者》),“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高 老头》)…巴尔扎克在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中对此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可见,莫泊桑的《我的叔 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另有取胜之道。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人 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构思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而莫泊桑却善于从浩瀚的海 洋中撷取欢跳的浪花,以小见大,从局部看整体,通过生活琐事来反映社会的本质。《我的叔叔于勒》讲 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小说中“我”的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 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不过,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们 似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 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 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的归来,并对“这桩 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 “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 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服褴褛的小贩。这对“我”的父母,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 峰颠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由此,他们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又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 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菲利普夫妇不仅当时不认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时改乘船只,“以免 再遇见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 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马克思、恩格 斯语)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和未来,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 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 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巨匠的名篇 ——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卢昆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起“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 世纪后半叶 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灼灼耀目的一颗。他在短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约 300 篇中、短篇小说,虽不能说篇篇精萃,字字珠玑,但若着眼整体,委实花团锦簇,异彩纷呈。其中的名篇 佳作,令人心驰神往,虽掩卷仍久久激荡于胸臆之中。发表于 1883 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 品。它虽难与蜚声文坛的《羊脂球》媲美,但足以体现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功力。 当我们刚刚开始读这篇作品时,它那平凡的故事和质朴的语言,并无“一鸣惊人”之效,反有“平庸 无奇”之感。然而,随着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读者从平凡中看出了神奇,从质朴里窥见了光华,心 不由己地跟随着作家去嘲讽,去鄙夷,去同情,去怜悯。直至小说戛然而止,读者仍在感受人物的喜怒哀 乐,仍在品咂其中的酸甜苦辣。这不由人不思忖:小说的这种魅力到底从何而来? 如果我们对这篇作品作 一番细致的揣摩和推敲,便可发现其中的奥秘。 一篇小说的灵魂在于立意。立意的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 意在揭露在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这无疑是准确而犀利的。不过,熟悉 19 世纪外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立意并不新鲜,不少名家大师都曾为之呕心沥血,并结出累 累硕果。巴尔扎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黄金是这世界的人要顶礼膜拜的惟一力量”(《幻灭》),“生活 不是一部由金钱开动的机器吗”(《高利贷者》),“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高 老头》)……巴尔扎克在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中对此作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可见,莫泊桑的《我的叔 叔于勒》并非仅以立意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另有取胜之道。众所周知,巴尔扎克在自己的作品中给人 们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构思了曲折的故事情节;而莫泊桑却善于从浩瀚的海 洋中撷取欢跳的浪花,以小见大,从局部看整体,通过生活琐事来反映社会的本质。《我的叔叔于勒》讲 述的就是当时法国的凡人小事。故事发生在滨海城市哈佛尔。小说中“我”的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 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不过,在晦暗的天幕后面,他们 似乎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我”的叔叔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 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 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的归来,并对“这桩 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 一“福音”订了婚。然而,一次邂逅揭开了一出悲剧:“我”的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遇见了早已归国 的于勒,一度阔绰的富商竟成了衣服褴褛的小贩。这对“我”的父母,不啻晴天霹雳。他们从虚幻的幸福 峰颠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由此,他们对于勒的看法和态度又发生了突变: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 人”又重新变成了“贼”和“流氓”。菲利普夫妇不仅当时不认同胞骨肉,而且返回时改乘船只,“以免 再遇见他”。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对比十分鲜明强烈,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思想:“现代 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马克思、恩格 斯语)这篇小说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虚写和略写了过去和未来,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 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其取材与布局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详略得体,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 19 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