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完善生命的智慧—死亡教育 主题词 早在两干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看到了死亡教育的价值,他说:“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墨子》云: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②”。在墨家看来 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具有四种德性:贫穷时表现廉洁,富裕了对人仁义,对生者存 一念爱心,对死者感到哀伤。很显然,“死则见哀”是君子的一种美德。“德行 可教”是古今中外先贤们的共识,作为德性的一种,关于死亡的德性也是可以通 过传授而养成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种:道德德性和理智德 性。前者通过贤者的教导配合自我的锻炼而形成;后者主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到 培养。死亡教育是有关人如何正确地面对死亡的教育是人的德性养成的一部分 死亡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通过以上两种品德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了解受教育者的 现状,选择确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死亡教育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先 看一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如何谈论死亡,再了解一下受教育的主体-在校大学 生对死亡教育的态度,最后探讨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原则。 案例呈现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谈死亡 完善生命的智慧——死亡教育 主 题 词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看到了死亡教育的价值,他说:“人 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①”。《墨子》云: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②”。在墨家看来, 道德高尚的人必须具有四种德性:贫穷时表现廉洁,富裕了对人仁义,对生者存 一念爱心,对死者感到哀伤。很显然,“死则见哀”是君子的一种美德。“德行 可教”是古今中外先贤们的共识,作为德性的一种,关于死亡的德性也是可以通 过传授而养成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两种:道德德性和理智德 性。前者通过贤者的教导配合自我的锻炼而形成;后者主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得到 培养。死亡教育是有关人如何正确地面对死亡的教育,是人的德性养成的一部分, 死亡教育的目的也主要是通过以上两种品德教育的途径来达成。了解受教育者的 现状,选择确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死亡教育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先 看一下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如何谈论死亡,再了解一下受教育的主体-在校大学 生对死亡教育的态度,最后探讨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原则。 案例呈现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谈死亡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