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 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 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 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10~15排、一级公路5~ 8排、二级公路3~5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10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11个地级市和32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 占全省的37%、人口占58%、财政收入占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 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仼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 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年全市二级及二级 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245天。曾在上世纪90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 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 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 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 和掠夺式开发。2004年4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 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30%提升到60%~70%,2005年6月,此项改 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1000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200万吨煤,如今 可以挖出600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 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 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 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 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 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 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300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 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3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 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冋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 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 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λ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32000平方米, 拥有店铺400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 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以“蓝天碧水”等工程改善生态和环境 踏上三晋大地,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前些年记者所到之处经常 是浓烟弥漫、粉尘飞扬。“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 的无奈和辛酸。而今天空正在变蓝,河水正在变得清澈。这一切得益于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工程的 相继实施。 造林绿化工程细化了一系列硬指标,比如交通通道,要求高速公路两旁种树 10~15 排、一级公路 5~ 8 排、二级公路 3~5 排。仅在高速公路两侧,每公里政府就投入了 10 万元的树苗钱。 “蓝天碧水”工程针对的是山西污染最集中的中部盆地 11 个地级市和 32 个人口密集县,这里的面积 占全省的 37%、人口占 58%、财政收入占 70%,而全省的污染又主要来自这里。省委、省政府的决心不容撼 动,措施敢于碰硬。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干部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一责任人就是各市、县的主要领导。 昔日的太原市曾“头上难见蓝天,地上难见绿地,不是有河无水,就是有水不清”,空气污染一度 位列全国重点污染城市之首。如今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 年全市二级及二级 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 245 天。曾在上世纪 90 年代干枯的汾河,也重新泛起了碧波。汾河岸边的迎泽园内, 每天清晨都迎来晨练的人们。公园管理员告诉记者:“过去污染严重,地上和树叶上满是煤尘,公园里冷 冷清清。现在空气清新,每天晨练的人超过 2000。”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 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随着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化,相信三晋大地一定会重现 明媚的田园风光。 “资源有偿使用”和“以煤补农”双轮驱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一直是无偿使用。正是延续多年的无偿开采,导致山西煤炭的滥采滥挖 和掠夺式开发。2004 年 4 月,时任山西省长的张宝顺拍板决定,在临汾市率先进行矿业权改革试点,实行 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一年下来,临汾全市煤炭回采率由 20%~30%提升到 60%~70%,2005 年 6 月,此项改 革在全省推开。记者据有关统计算了一笔账:一个储量 1000 万吨的煤矿,过去只能挖出 200 万吨煤,如今 可以挖出 600 万吨,资源利用率是原来的3倍。一个煤矿如此,山西省有几千座煤矿,资源有偿使用改革 全面推开后,将会带来多么大的效益! 如果说资源有偿使用是政府对企业的硬约束,那么山西一些地方“以煤补农”的新探索则颇具“软效 应”。 在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燕子河村村口,一幢六层大楼十分惹眼,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走近细瞧, 教室里窗明几净,阅览室、兴趣室、电脑室等一应俱全。一打听,方知这是村里的矿主集资兴建的村小学。 近两年来,在乡宁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修路、建学校、解决百姓吃水看病等公益性事业均由当地 矿主掏腰包,被称为“一矿一业一事”活动。这项活动是山西省落实“以煤补农”政策的具体体现,既有 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在返回县城的途中,司机指着半 山腰一条刚刚修建的柏油路告诉记者,这是一个煤老板掏了 300 万元修建的,以前是坑洼不平的小路,村 里人到镇里赶集要走 3 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十几分钟。 山西虽是煤炭大省,但资源终有枯竭的一天。对“煤尽城衰”、“煤尽矿亡”的忧患促使政府和企 业开始未雨绸缪,加快城市和产业的转型步伐。在同煤集团燕子山煤矿,产业转型正悄然兴起。煤矿将发 展商贸业作为非煤产业的“重头戏”。他们借鉴蒙牛集团“先造市场,再造工厂”的营销理念,组建了招 商引资队伍,通过各种媒体介绍燕子山商贸城,吸引商家入驻。目前,燕子山商贸城占地 32000 平方米, 拥有店铺 400 多间,成为辐射周边的商品集散地,被誉为矿区“王府井”。走进商贸城,只见各种商品琳 琅满目,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 “既要科学发展又要加快发展,机遇难得,时不我待啊!”听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畅谈山西崛起的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