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1分) 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3.《饮酒》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抒发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现象是 (4分) 5.《己亥杂诗》表达诗人昂扬向上、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的千古名句是 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 人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 九、阅读 守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 1.“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2分)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A.(A)处B.(B)处C.(C)处D.(D)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2.下面对文中画线处文字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惟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能表明本段内容的核心的一项是()(2分) A.滁人游B.太守宴C.众宾欢D.太守醉 (2)策之不以其道。 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写滁人游山太守相随的情形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分) 写太守设宴众宾欢乐的情形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2分) 写滁人、宾客、太守自醉的情形 5.对本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A.本段描写暗示了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B.本段描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面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C.本段刻画了一个嗜酒如命、整日沉迷于宴饮之中的太守形象。 D.本段暗示了太守与下属融治、无拘无束的亲密关系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2分) (三)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是“ , 。”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2 分) 3.《饮酒》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作者抒发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 。 5.《己亥杂诗》表达诗人昂扬向上、奋斗到底的倔强精神的千古名句是 。 九、阅读 (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 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 2.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2 分) 3.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2 分) 4.“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 分)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 分) 6.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2 分) 7.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1 分) 8.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 现象是 。(4 分) (二) 至于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A)前者呼,后者应,(B)往来而不绝着,滁游 人也。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着,太 守宴也。③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C)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 欢也。(D)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伛偻提携”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 ) (2 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下面对文中画线处文字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①处是说滁州游山人中间那些背着东西的人一边走一边唱歌。 B.②处是说太守宴上的酒食都产于当地,这也是游宴之乐的原因之一。 C.③处是说酒宴上的欢乐不在于音乐,而在于大家都能尽情的自娱自乐。 D.④处是说酒宴上大家都欢乐,惟独太守精神不振以致自饮自醉。 3.能表明本段内容的核心的一项是 ( )(2 分) A.滁人游 B.太守宴 C.众宾欢 D.太守醉 4.对本段文字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写滁人游山太守相随的情形 B.写太守设宴众宾欢乐的情形 C.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D.写滁人、宾客、太守自醉的情形 5.对本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本段描写暗示了滁人生活安定富足。 B.本段描写了太守与民同乐的场面。 C.本段刻画了一个嗜酒如命、整日沉迷于宴饮之中的太守形象。 D.本段暗示了太守与下属融洽、无拘无束的亲密关系。 (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