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张謇等人力图“实业救国”。他们把救国大业比作一棵大树,认为:教育好 像是花朵,军队好像是果实,而根本则在实业。基于这种认识,张謇才以封建时代 最受尊崇的状元身份,亲身从事在封建时代受到鄙视的工商业。虽然这条道路最 终还是在缺乏关税保护、苛捐杂税的剥削,军阀混战的影响下失败了。在实业救 国思想的感召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还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以严复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要求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教 育救国”的主张。他强调中国积贫积弱的关键就是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甲午战 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将帅皆奴才也,患在不学而无术。”严复提出教育应 该以提高智慧、锻炼体魄、修养品徳三条为总纲,兼收并蓄改革教材教法,并主 张理论应和实践相联系。梁启超也认为:“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于是维新派在全国创办了一批学校培养维新人才。百日维 新时,改革教育也是中心内容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许多人也不同程度受 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蔡元培便一直把教育同革命紧密相连,创立了中国 教育会,主持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子学校。辛亥革命后,提出“重视德育与美 育”“教育独立”“兼容并包”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包括淸政府也采取了 些发展教育的措施。教育救国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甲午战争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少人决心缩短中国科技水平 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科学救国的思潮逐步高涨。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学习科学 技术知识,许多科学学会、研究机构的建立起来,出现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 家,如化学家候德榜、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大批仁人志士的出现不仅直接从各方面加强了中国的国力,抵制了帝国主义 侵略,为制度改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打破了暗无边际的思想坚冰,使启蒙思潮娢为涓涓细流,终掀起浩浩荡荡的变革 思潮,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南临海,西为高山,北有大漠,形成相对 独立的地理环境。在古代并没有真正受到来自外部的强有力的威胁。中华民族内 部各民族之间固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也发生过战事,也曾出现少数民族掌握全 国政权的情形,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例如,元朝的“元”, 就是取义于《易传》中的“大哉乾元”。明清两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礼义规范、 行政区划、科举取士等,与其他朝代相比,也没有根本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中 华民族很难形成自觉的民族自我意识,当然以中华民族为主的民族主义也就无从 谈起。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我们诧异地发现我 们竟然打不过这个我们从前一直瞧不起的弹丸小国。而此时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也 开始传人中国,由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发展和高涨。 从梁启超在1901年和1902年分别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观念,到 中华民国以“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为建国方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帝国 主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敌人,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压 迫和奴役,才有可能够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和自由。 民族主义带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爱国主义热情越来越高涨,民族危机 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积聚,人民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呼声越来越迫张謇等人力图“实业救国”。他们把救国大业比作一棵大树,认为:教育好 像是花朵,军队好像是果实,而根本则在实业。基于这种认识,张謇才以封建时代 最受尊崇的状元身份,亲身从事在封建时代受到鄙视的工商业。虽然这条道路最 终还是在缺乏关税保护、苛捐杂税的剥削,军阀混战的影响下失败了。在实业救 国思想的感召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还是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以严复为代表的仁人志士要求改革旧教育,建设新教育,并逐步形成了“教 育救国”的主张。他强调中国积贫积弱的关键就是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甲午战 争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将帅皆奴才也,患在不学而无术。”严复提出教育应 该以提高智慧、锻炼体魄、修养品德三条为总纲,兼收并蓄改革教材教法,并主 张理论应和实践相联系。梁启超也认为:“变法之本在育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于是维新派在全国创办了一批学校培养维新人才。百日维 新时,改革教育也是中心内容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许多人也不同程度受 到“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蔡元培便一直把教育同革命紧密相连,创立了中国 教育会,主持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子学校。辛亥革命后,提出“重视德育与美 育”“教育独立”“兼容并包”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包括清政府也采取了一 些发展教育的措施。教育救国思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甲午战争进一步暴露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少人决心缩短中国科技水平 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科学救国的思潮逐步高涨。大批热血青年踊跃学习科学 技术知识,许多科学学会、研究机构的建立起来,出现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科学 家,如化学家候德榜、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 大批仁人志士的出现不仅直接从各方面加强了中国的国力,抵制了帝国主义 侵略,为制度改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打破了暗无边际的思想坚冰,使启蒙思潮始为涓涓细流,终掀起浩浩荡荡的变革 思潮,推动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l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由于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东南临海,西为高山,北有大漠,形成相对 独立的地理环境。在古代并没有真正受到来自外部的强有力的威胁。中华民族内 部各民族之间固然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也发生过战事,也曾出现少数民族掌握全 国政权的情形,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例如,元朝的“元”, 就是取义于《易传》中的“大哉乾元”。明清两朝实行的政治制度、礼义规范、 行政区划、科举取士等,与其他朝代相比,也没有根本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中 华民族很难形成自觉的民族自我意识,当然以中华民族为主的民族主义也就无从 谈起。 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我们诧异地发现我 们竟然打不过这个我们从前一直瞧不起的弹丸小国。而此时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也 开始传人中国,由此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开始兴起、发展和高涨。 从梁启超在1901年和1902年分别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观念,到 中华民国以“五族共和”、“五族平等”为建国方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帝国 主义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敌人,各民族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的压 迫和奴役,才有可能够实现民族的真正独立和自由。 民族主义带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觉醒。爱国主义热情越来越高涨,民族危机 意识、救亡图存意识、民主共和意识积聚,人民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呼声越来越迫 切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