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316 工程科学学报,第43卷,第10期 44 42.495 可改写为: Yo2(T)= (2) 40 (1-0)sL Co 37.464 37.903 式中:s为煤样罐的横截面积,cm2;L为装煤深度,cm. 36 根据公式(2),得出煤样在不同应力下的升温 耗氧速率,如图4所示 31.087 32.031 6 0 2 4 6 8 Uniaxial stress=0 MPa Uniaxial stress/MPa Uniaxal stress=2 MPa Uniaxial stress=4 MPa 450 Uniaxial stress=6 MPa 国3煤样在不同应力下的表观活化能 Uniaxial stress=8 MPa Fig.3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al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stress 300 表2不同单轴应力下煤的孔隙率 150 Table 2 Porosity of coal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uniaxial stress 0 MPa 2 MPa 4 MPa 6 MPa 8 MPa 0 0.476 0.447 0.400 0.392 0.350 0 100 200. 300 400 500 Temperature/℃ 根据图3和表2结果可以看出,当单轴应力 图4耗氧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为2,4,6和8MPa时,相对于0MPa煤样,平均孔 Fig.4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curves with temperature 隙率减小了0.029,0.076,0.084,0.126,表观活化能 变化了6.377、6.816,0.944和11.408 kJ'mol,随单 如图4所示,煤样在不同单轴应力作用下的耗 轴应力的增大,煤样表观活化能均高于0MPa,表 氧速率各不相同,总体上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呈增 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从0MPa到2, 长的趋势:在耗氧速率增加阶段,可以看到单轴应 4,6和8MPa时,平均孔隙率每减小0.01,表观活 力为0和6MPa时的速率较为接近且均高于其他 化能分别变化了2.20,0.90,0.11,0.91 kJmol;当 单轴应力下的煤样,2和4MPa次之,8MPa时的耗 平均孔隙率减小时,4和8MPa煤表观活化能均增 氧速率最低,在温度较高时出现明显增高,在 大且增大的幅度较为接近;但0MPa到6MPa煤 40~90℃之间,各测试煤样的耗氧速率变化不明 样的表观活化能增大幅度较小,表明在6MPa时, 显;90℃后各耗氧速率开始有明显的变化,温度升 煤表观活化能发生突变,煤样平均孔隙率减小的 高至110℃后,各测试煤样的耗氧速率有明显的增 同时产生了新裂隙和自由基,增加的煤氧接触面 加,单轴应力为2和4MPa煤样的耗氧速率最接近, 积和自由基,促进了煤与氧气的氧化反应.当单轴 这时测试煤样被压实,孔隙率减小,煤氧反应较慢 应力为8MPa时,煤样被压实程度高,使得表观活 当单轴应力为6MPa时,煤样较其它应力的 化能明显高于0MPa煤样,相比其他轴压下的煤 作用下产生了新的裂隙,基元反应更剧烈,化学吸 样,降低表观活化能自燃倾向性最明显,煤氧反应 附和化学反应同时进行,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氧气, 最弱,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最低 保持较高的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耗氧速率与0MPa 3.2耗氧速率分析 煤样较为接近.而单轴应力为8MPa的煤样,由于 由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实验平台的 煤样在高应力被压实,氧气渗透深度较低,300℃ 特性,可将实验煤样认定为在实验过程中均匀受 后压裂的破碎程度高,产生了更多的自由基,加速 热,各点的温度相同;升温氧化阶段的耗氧速率为 基元反应23-2刈进程,化学吸附增强,较长时间的放 单位时间内煤体所消耗的氧气浓度,计算过程从 热使煤体内部热量不断积累,产生较多裂隙,氧化 温度40℃开始,每隔一段温度段记录一次出口处 反应加剧,耗氧速率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 的氧气体积分数,将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氧气体积 4单轴应力下的突变温度与临界温度 分数为21%,供风流量设置为20mLs,通过计算 可得试验过程供氧量为8.93×10mols;根据文 突变理论2]是一种分析内部结构模糊系统连 献[19-22],贫氧环境下煤样的耗氧速率(mols) 续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行为由于某些变量量变引根据图 3 和表 2 结果可以看出,当单轴应力 为 2,4,6 和 8 MPa 时,相对于 0 MPa 煤样,平均孔 隙率减小了 0.029,0.076,0.084,0.126,表观活化能 变化了 6.377、6.816,0.944 和 11.408 kJ·mol−1,随单 轴应力的增大,煤样表观活化能均高于 0 MPa,表 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从 0 MPa 到 2, 4,6 和 8 MPa 时,平均孔隙率每减小 0.01,表观活 化能分别变化了 2.20, 0.90, 0.11, 0.91 kJ·mol−1;当 平均孔隙率减小时,4 和 8 MPa 煤表观活化能均增 大且增大的幅度较为接近;但 0 MPa 到 6 MPa 煤 样的表观活化能增大幅度较小,表明在 6 MPa 时, 煤表观活化能发生突变,煤样平均孔隙率减小的 同时产生了新裂隙和自由基,增加的煤氧接触面 积和自由基,促进了煤与氧气的氧化反应. 当单轴 应力为 8 MPa 时,煤样被压实程度高,使得表观活 化能明显高于 0 MPa 煤样,相比其他轴压下的煤 样,降低表观活化能自燃倾向性最明显,煤氧反应 最弱,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最低. 3.2    耗氧速率分析 由荷载加压煤自燃特性参数测定实验平台的 特性,可将实验煤样认定为在实验过程中均匀受 热,各点的温度相同;升温氧化阶段的耗氧速率为 单位时间内煤体所消耗的氧气浓度,计算过程从 温度 40 ℃ 开始,每隔一段温度段记录一次出口处 的氧气体积分数,将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氧气体积 分数为 21%,供风流量设置为 20 mL·s−1,通过计算 可得试验过程供氧量为 8.93×10−4 mol·s−1;根据文 献 [19−22],贫氧环境下煤样的耗氧速率(mol·s−1) 可改写为: νO2 (T) = QC0 O2 (1−φ)sL ln   C 0 O2 C L O2   (2) 式中: s 为煤样罐的横截面积,cm L 2 ; 为装煤深度,cm. 根据公式(2),得出煤样在不同应力下的升温 耗氧速率,如图 4 所示. 0 100 200 300 400 500 0 150 300 450 600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10−8·mol·cm−3·s−1 ) Temperature/℃ Uniaxial stress=0 MPa Uniaxial stress=2 MPa Uniaxial stress=4 MPa Uniaxial stress=6 MPa Uniaxial stress=8 MPa 图 4    耗氧速率随温度变化曲线 Fig.4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curves with temperature 如图 4 所示,煤样在不同单轴应力作用下的耗 氧速率各不相同,总体上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呈增 长的趋势;在耗氧速率增加阶段,可以看到单轴应 力为 0 和 6 MPa 时的速率较为接近且均高于其他 单轴应力下的煤样,2 和 4 MPa 次之,8 MPa 时的耗 氧速率最低 ,在温度较高时出现明显增高. 在 40~90 ℃ 之间,各测试煤样的耗氧速率变化不明 显;90 ℃ 后各耗氧速率开始有明显的变化,温度升 高至 110 ℃ 后,各测试煤样的耗氧速率有明显的增 加,单轴应力为 2 和 4 MPa 煤样的耗氧速率最接近, 这时测试煤样被压实,孔隙率减小,煤氧反应较慢. 当单轴应力为 6 MPa 时,煤样较其它应力的 作用下产生了新的裂隙,基元反应更剧烈,化学吸 附和化学反应同时进行,消耗了绝大部分的氧气, 保持较高的化学反应速率,因此耗氧速率与 0 MPa 煤样较为接近. 而单轴应力为 8 MPa 的煤样,由于 煤样在高应力被压实,氧气渗透深度较低,300 ℃ 后压裂的破碎程度高,产生了更多的自由基,加速 基元反应[23−24] 进程,化学吸附增强,较长时间的放 热使煤体内部热量不断积累,产生较多裂隙,氧化 反应加剧,耗氧速率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 4    单轴应力下的突变温度与临界温度 突变理论[25] 是一种分析内部结构模糊系统连 续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行为由于某些变量量变引 表 2    不同单轴应力下煤的孔隙率 Table 2    Porosity of coal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uniaxial stress 0 MPa 2 MPa 4 MPa 6 MPa 8 MPa 0.476 0.447 0.400 0.392 0.350 0 2 4 6 8 32 36 40 44 42.495 32.031 37.903 37.464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kJ·mol−1 ) Uniaxial stress/MPa 31.087 图 3    煤样在不同应力下的表观活化能 Fig.3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al samples under different levels of stress · 1316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3 卷,第 10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