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不开鬼子往北飞去。(2分)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2分) 9.下面的句子表现出“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征? (1)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2 分) (2)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2分) 10.将反间句改成陈述句(1分)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 陈述句 1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3分) (二)(10分) a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 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 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咕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 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孑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 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2.综观全文,加线句子a包含了哪些信息?(2分) 13.读加线句子b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2分) 14.读加线句子c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2分) 15.上文的主题是()(2分) A.反战B.爱国C称赞勇敢D歌颂李献 16.看了上文,你对战争有多了一层了解,请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2分) (三)(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3 (1)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不开鬼子往北飞去。(2 分) (2)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2 分) 9.下面的句子表现出“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征? (1)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2 分) (2)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2 分) 10.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1 分) 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3 分) (二)(10 分) a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 妇女。显然她在独自沉思,b 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 “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着这种奇特的举动, 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老兵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 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去了。在我走之 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c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2.综观全文,加线句子 a 包含了哪些信息?(2 分) 。 13.读加线句子 b 思考:数数的声音是否真的盖过了火车声?为什么?(2 分) 。 14.读加线句子 c 思考:车厢里为什么“静得可怕”?(2 分) 。 15.上文的主题是( )(2 分) A.反战 B.爱国 C.称赞勇敢 D.歌颂奉献 16.看了上文,你对战争有多了一层了解,请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2 分) (三)(10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