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错。群体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是心理学上划分大小群体的最终 标准。 3.错。个体可以同属几个正式群体。如一个学生既可属于班集体,又可同时属于学生会。 4.错。个体对其所属几个群体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对自己所属某个最主要的 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5.对 6.错。群体的支持功能是否发挥及发会的程度如何取决与两个条件:一是群体对成员有 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持肯定态度;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群体在社会上有一定 的地位和威信,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 7.错。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班集体功能发挥再好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满足, 因此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始终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消除干净 8.错。社会助长作用是否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活动 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他人在场不仅不会起助长作用,反而可能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 9.错。从众有消极的一面,但从众对社会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和稳定以及个人快速 适应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从众也有积极意义存在 10.对 11.错。群体极化不仅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偏移,也包括群体决策中的谨慎偏移。 12.错。由于群体的一致性是导致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 其成员可能因迫于群体的一致性而采取从众行为,结果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13.错。竞争对一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员没有竞争,群体也就失去了生 命力,因此,即便在一个群体内也必须有适度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的、正当的即可 14.错。控制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非身居高位的人所独有,它是社会成 员相互交往的特点之 15.对 五、说明题 1.这是社会助长现象。即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 提高的现象。影响社会助长现象发生的因素有: (1)活动内容的难易与复杂程度。活动简单,则他人在场可能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 若活动比较复杂,则他人在场反而可能降低活动效率 (2)与是否表现个体优势行为有关。若个体所表现的活动属优势行为,他人在场可起 到助长作用,反之则可能降低其表现水平 (3)与竞赛动机的激发有关。对复杂程度较小的活动,竞赛动机越强,则社会助长作 用越明显。 (4)与个体的行为与认知风格有关。 (5)同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或在场他人的熟悉程度有关。越熟悉,则社会助长作用 越明显。 2.(1)实验结果表明群体人数越多,单个人出力越少。这是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社会惰 化现象。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 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 效率下降的现象 3.这是从众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 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 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发生的影响因素有: (1)群体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一致性越高,从众比例越大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较少出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如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 (4)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从众的积极意义: (1)从社会角度说,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2.错。群体成员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个人间的接触和联系是心理学上划分大小群体的最终 标准。 3.错。个体可以同属几个正式群体。如一个学生既可属于班集体,又可同时属于学生会。 4.错。个体对其所属几个群体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对自己所属某个最主要的 群体的归属感最为强烈。 5.对。 6.错。群体的支持功能是否发挥及发会的程度如何取决与两个条件:一是群体对成员有 一定的吸引力,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持肯定态度;二是个人认为自己所属群体在社会上有一定 的地位和威信,希望群体来支持自己。 7.错。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班集体功能发挥再好也不可能予以一一满足, 因此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始终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消除干净。 8.错。社会助长作用是否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如果活动 比较复杂,难度较大,他人在场不仅不会起助长作用,反而可能使个体活动效率下降。 9.错。从众有消极的一面,但从众对社会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和稳定以及个人快速 适应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从众也有积极意义存在。 10.对。 11.错。群体极化不仅指群体决策中的冒险偏移,也包括群体决策中的谨慎偏移。 12.错。由于群体的一致性是导致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个群体意识强烈的群体内, 其成员可能因迫于群体的一致性而采取从众行为,结果就很容易产生群体极化行为。 13.错。竞争对一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成员没有竞争,群体也就失去了生 命力,因此,即便在一个群体内也必须有适度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的、正当的即可。 14.错。控制的需求是每个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并非身居高位的人所独有,它是社会成 员相互交往的特点之一。 15.对。 五、说明题 1.这是社会助长现象。即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 提高的现象。影响社会助长现象发生的因素有: (1)活动内容的难易与复杂程度。活动简单,则他人在场可能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 若活动比较复杂,则他人在场反而可能降低活动效率。 (2)与是否表现个体优势行为有关。若个体所表现的活动属优势行为,他人在场可起 到助长作用,反之则可能降低其表现水平。 (3)与竞赛动机的激发有关。对复杂程度较小的活动,竞赛动机越强,则社会助长作 用越明显。 (4)与个体的行为与认知风格有关。 (5)同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或在场他人的熟悉程度有关。越熟悉,则社会助长作用 越明显。 2.(1)实验结果表明群体人数越多,单个人出力越少。这是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社会惰 化现象。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 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 效率下降的现象。 3.这是从众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 已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 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从众发生的影响因素有: (1)群体的一致性,这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一致性越高,从众比例越大。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较少出现从众行为。 (3)个性特征,如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水平等。 (4)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 从众的积极意义: (1)从社会角度说,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