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记笔记、注意力集中等,最后概括学习优秀学生的特点,解释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归纳法 以事实材料说话,不带任何框框 演绎法则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研究假设,或形成某种理论框架,然后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证 实或证伪假设,从而形成理论。如,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 学要好些?演绎法可能会事先提出研究假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相对就较好。然 后将课堂参与程度具体划分为一些指标:举手回答问题次数、主动提问次数、违反课堂纪律次 数,作业正确率等,最后以这些具体指标检验是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就好。 归纳法和演绎法代表了两种理想的研究思路,他们的区别在于归纳法以数据为出发点,事 先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成果是描述或提出假设。而 演绎法则是以提出假设为前提,有理论框架,对研究结果有预示,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最终 成果是验证或构建理论。其实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端的中间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不同程度地吸 收两种方法的特点。实际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经常交替使用。 (三)因素的控制程度 任何研究设计都要考虑对研究环境因素或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有些硏究方法对操纵和控制 要求少一些,如实地观察、人种志研究、事后追溯研究等;有些研究方法要求对某些因素和条 件进行严格的操纵和控制,如实验研究、抽样调査等。不论控制程度怎样,或多或少会影响研 究数据的收集,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概括。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四个: 1、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范围越大,对变量的控制越困难。因此,变量多的,研究范围大的,就比较适合进行 综合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反过来,研究范围窄些,则有利于控制变量,也就比较适合进行演 绎法和分析性研究,便于检验假设。 2、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综合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对变量的控制就会少些;而在分析性研究中,涉及的变 量要少些,因而控制就会严格些。一般来说,研究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研究的控制程度就 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3、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研究中,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要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比较高,控制的程度可以小一些,研究设计相对来说可以简单一些,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高 些。反之,如果被试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研究设计就会比较困难和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就 会成倍增加 4、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在一项硏究中,对环境和变量控制程度越小,就越需要硏究者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研究 的主观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对研究环境控制越严格,研究者的解释能力就越弱,越不起作用, 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就越强。如采用综合法和归纳法对一堂课进行实地观察,材料的取舍 和记录以及事后整理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同样现象,不同的研究者 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相反,如果采用演绎法或分析法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变量、测量、工 具、程序都规定得很细,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基本排除,所得的硏究数据就具有客观性,研究效 度也随之增加。这正如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评分。主观题的评分没有指标限制,以阅卷 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分数:客观题的评分可以机器阅卷,主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数据的收集。无论是研 究的思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研究的目标(描述性研究还是因果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选 择哪些变量,控制哪些变量)都表现在数据的性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上 收集数据当然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如,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的资料是有效的? 如何收集资料?另外,还要考虑收集资料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文献等。除 此以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明确程度,范围的宽窄,聚焦点的大小等。记笔记、注意力集中等,最后概括学习优秀学生的特点,解释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归纳法 以事实材料说话,不带任何框框。 演绎法则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研究假设,或形成某种理论框架,然后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证 实或证伪假设,从而形成理论。如,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 学要好些?演绎法可能会事先提出研究假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相对就较好。然 后将课堂参与程度具体划分为一些指标:举手回答问题次数、主动提问次数、违反课堂纪律次 数,作业正确率等,最后以这些具体指标检验是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就好。 归纳法和演绎法代表了两种理想的研究思路,他们的区别在于归纳法以数据为出发点,事 先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成果是描述或提出假设。而 演绎法则是以提出假设为前提,有理论框架,对研究结果有预示,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最终 成果是验证或构建理论。其实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端的中间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不同程度地吸 收两种方法的特点。实际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经常交替使用。 (三)因素的控制程度 任何研究设计都要考虑对研究环境因素或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有些研究方法对操纵和控制 要求少一些,如实地观察、人种志研究、事后追溯研究等;有些研究方法要求对某些因素和条 件进行严格的操纵和控制,如实验研究、抽样调查等。不论控制程度怎样,或多或少会影响研 究数据的收集,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概括。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四个: 1、 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范围越大,对变量的控制越困难。因此,变量多的,研究范围大的,就比较适合进行 综合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反过来,研究范围窄些,则有利于控制变量,也就比较适合进行演 绎法和分析性研究,便于检验假设。 2、 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综合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对变量的控制就会少些;而在分析性研究中,涉及的变 量要少些,因而控制就会严格些。一般来说,研究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研究的控制程度就 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3、 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研究中,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要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比较高,控制的程度可以小一些,研究设计相对来说可以简单一些,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高 一些。反之,如果被试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研究设计就会比较困难和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就 会成倍增加。 4、 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在一项研究中,对环境和变量控制程度越小,就越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研究 的主观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对研究环境控制越严格,研究者的解释能力就越弱,越不起作用, 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就越强。如采用综合法和归纳法对一堂课进行实地观察,材料的取舍 和记录以及事后整理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同样现象,不同的研究者 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相反,如果采用演绎法或分析法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变量、测量、工 具、程序都规定得很细,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基本排除,所得的研究数据就具有客观性,研究效 度也随之增加。这正如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评分。主观题的评分没有指标限制,以阅卷 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分数;客观题的评分可以机器阅卷,主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数据的收集。无论是研 究的思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研究的目标(描述性研究还是因果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选 择哪些变量,控制哪些变量)都表现在数据的性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上。 收集数据当然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如,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的资料是有效的? 如何收集资料?另外,还要考虑收集资料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文献等。除 此以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明确程度,范围的宽窄,聚焦点的大小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