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 黄勇:儒释道三教融合共生与道教的自我调适 018年第3期 汉武帝设置乐府以完善郊祀乐,与当时的民俗信仰和民间宗教有明显的关系。据《史记·封禅 书》记载,元鼎六年(前111)平定南越,汉武帝得到了嬖臣音乐家李延年,他对公卿大臣们说 “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①于是建立乐府,郊祀开始使用乐舞。汉武帝时期先 后于敦煌和大宛获得良马,为此他写了两首楚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汘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 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 服。”汉《郊祀歌》中的两首《天马歌》便是由这两首作品改写而成,当时汲黯还曾批评武帝说 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知其音 邪?”②《史记·封禅书》中的今上“尤敬鬼神之祀”,采用“越祠鸡卜”,信任“方士言神祠者 冀遇其真”等记载,与乐府歌诗所咏事实或可证明,汉武帝是平等看待来自传统、方俗或异域的各 种宗教的 简言之,汉武帝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发展的起步阶段,汉武帝对待各种宗教思想的开放姿态,造就 了政治统一的中国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包容性,这可能是儒释道融合共生文化机制得以形成的最初决定 因素。 儒释道三教融合共生与道教的自我调适 黄勇 后汉以降,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文化格局。儒释道 三大文化传统虽然呈鼎立之势,然而,三教鼎立并非水火不容的对峙,而是在竟争之中相互调和、相 互融会,最终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儒释道虽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是经过长期的交 融,三教竟争关系逐渐减弱,三教融合成为三教关系发展的主旋律,“以佛修心,以道治身,以儒治 世”的三教互补关系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宋元以后,三教之间的界限甚至已经变得不再泾 渭分明。由此可见,儒释道三教实际上从属于同一文化系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儒释道三 教在相融共生、互补共荣的文化机制导引下,缔造出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文化结构。这种具有超强稳定 性的文化结构,不仅是中国文化迥异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且也是中华文明屡仆屡起、颠仆不倒 的根本保障。也正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三教融合共生的文化机制,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才从来没有出现 过西方世界那种极端惨烈的宗教战争 毋庸讳言,三教关系并非一直都是那么和谐。在相互竞争中,也曾出现过一些较为激烈的冲突。 像“三武一宗”灭佛,元世祖焚毁《道藏》之类压制佛道二教的极端事件,在历史上也时有所见。 然而,究其根源,此类打击佛教和道教的事件其实都是出于政治、经济考量的政府行为,而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不同宗教之间相互迫害。因此,此类压制佛道二教的行为没有一次能够持久。此外,三教之 间相互攻讦诋毁,甚至侵占或破坏对方宗教设施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但是这仅仅是一些带有情绪化的 个体性的偶发冲突。其实在任何时代的三教竞争之中,都没有出现过彻底否定对方的情况。以道教为 例,佛教显然是道教最主要的竟争对手。“夷夏论”和“化胡说”是道教攻击佛教最有力的论战理 据。南朝道士顾欢作《夷夏论》斥佛教为夷狄之教,却也承认“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 真会无生。在名则反,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 ①《史记》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4册,第1669页。 ②)《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4册,第1395页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Databa黄 勇 :儒 释 道 三 教 融 合 共 生 与 道 教 的 自 我 调 适 2018年 第 3 期 汉 武 帝 设 置 乐 府 以 完 善 郊 祀 乐 ,与 当 时 的 民 俗 信 仰 和 民 间 宗 教 有 明 显 的 关 系 。据 《史 记 • 封 禅 书 》 记 载 ,元 鼎 六 年 (前 1 1 1 ) 平 定 南 越 ,汉 武 帝 得 到 了 嬖 臣 音 乐 家 李 延 年 ,他 对 公 卿 大 臣 们 说 ' “民 间 祠 尚 有 鼓 舞 乐 ,今 郊 祀 而 无 乐 , 岂 称 乎 ?”® 于 是 建 立 乐 府 ,郊 祀 开 始 使 用 乐 舞 。汉 武 帝 时 期 先 后 于 敦 煌 和 大 宛 获 得 良 马 ,为 此 他 写 了 两 首 楚 歌 : “太 一 贡 兮 天 马 下 ,沾 赤 汗 兮 沫 流 赭 。骋 容 与 兮 紲 万 里 ,今 安 匹 兮 龙 为 友 。” “天 马 来 兮 从 西 极 ,经 万 里 兮 归 有 德 。 承 灵 威 兮 降 外 国 ,涉 流 沙 兮 四 夷 服 。” 汉 《郊 祀 歌 》 中 的 两 首 《天 马 歌 》 便 是 由 这 两 首 作 品 改 写 而 成 , 当 时 汲 黯 还 曾 批 评 武 帝 说 ' “凡 王 者 作 乐 ,上 以 承 祖 宗 ,下 以 化 兆 民 。今 陛 下 得 马 ,诗 以 为 歌 ,协 于 宗 庙 ,先 帝 百 姓 岂 知 其 音 邪 ?”② 《史 记 • 封 禅 书 》 中 的 今 上 “尤 敬 鬼 神 之 祀 ”,采 用 “越 祠 鸡 卜 ”,信 任 “方 士 言 神 祠 者 ”、 “冀 遇 其 真 ” 等 记 载 ,与 乐 府 歌 诗 所 咏 事 实 或 可 证 明 ,汉 武 帝 是 平 等 看 待 来 自 传 统 、方 俗 或 异 域 的 各 种 宗 教 的 。 简 言 之 ,汉 武 帝 时 期 是 儒 释 道 三 教 发 展 的 起 步 阶 段 ,汉 武 帝 对 待 各 种 宗 教 思 想 的 开 放 姿 态 ,造 就 了 政 治 统 一 的 中 国 在 文 化 和 思 想 上 的 包 容 性 ,这 可 能 是 儒 释 道 融 合 共 生 文 化 机 制 得 以 形 成 的 最 初 决 定 因 素 。 儒释道三教融合共生与道教的自我调适 黄 勇 后 汉 以 降 ,随 着 佛 教 的 传 入 和 道 教 的 兴 起 ,中 国 历 史 上 逐 渐 形 成 了 三 教 鼎 立 的 文 化 格 局 。儒 释 道 三 大 文 化 传 统 虽 然 呈 鼎 立 之 势 ,然 而 ,三 教 鼎 立 并 非 水 火 不 容 的 对 峙 ,而 是 在 竞 争 之 中 相 互 调 和 、相 互 融 会 ,最 终 实 现 了 多 元 文 化 的 共 生 共 荣 。儒 释 道 虽 然 代 表 着 不 同 的 文 化 传 统 ,但 是 经 过 长 期 的 交 融 ,三 教 竞 争 关 系 逐 渐 减 弱 ,三 教 融 合 成 为 三 教 关 系 发 展 的 主 旋 律 , “以 佛 修 心 , 以 道 治 身 ,以 儒 治 世 ” 的 三 教 互 补 关 系 成 为 中 国 文 化 最 重 要 的 特 征 。宋 元 以 后 ,三 教 之 间 的 界 限 甚 至 已 经 变 得 不 再 泾 渭 分 明 。 由 此 可 见 ,儒 释 道 三 教 实 际 上 从 属 于 同 一 文 化 系 统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之 中 ,儒 释 道 三 教 在 相 融 共 生 、互 补 共 荣 的 文 化 机 制 导 引 下 ,缔 造 出 了 一 个 非 常 稳 定 的 文 化 结 构 。这 种 具 有 超 强 稳 定 性 的 文 化 结 构 ,不 仅 是 中 国 文 化 迥 异 于 其 他 文 化 的 显 著 特 征 ,而 且 也 是 中 华 文 明 屡 仆 屡 起 、颠 仆 不 倒 的 根 本 保 障 。也 正 是 因 为 中 国 文 化 具 有 三 教 融 合 共 生 的 文 化 机 制 ,所 以 在 中 国 历 史 上 才 从 来 没 有 出 现 过 西 方 世 界 那 种 极 端 惨 烈 的 宗 教 战 争 。 毋 庸 讳 言 ,三 教 关 系 并 非 一 直 都 是 那 么 和 谐 。在 相 互 竞 争 中 ,也 曾 出 现 过 一 些 较 为 激 烈 的 冲 突 。 像 “三 武 一 宗 ” 灭 佛 ,元 世 祖 焚 毁 《道 藏 》 之 类 压 制 佛 道 二 教 的 极 端 事 件 ,在 历 史 上 也 时 有 所 见 。 然 而 ,究 其 根 源 ,此 类 打 击 佛 教 和 道 教 的 事 件 其 实 都 是 出 于 政 治 、经 济 考 量 的 政 府 行 为 ,而 不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不 同 宗 教 之 间 相 互 迫 害 。 因 此 ,此 类 压 制 佛 道 二 教 的 行 为 没 有 一 次 能 够 持 久 。此 外 ,三 教 之 间 相 互 攻 讦 诋 毁 ,甚 至 侵 占 或 破 坏 对 方 宗 教 设 施 的 事 件 也 时 有 发 生 ,但 是 这 仅 仅 是 一 些 带 有 情 绪 化 的 个 体 性 的 偶 发 冲 突 。其 实 在 任 何 时 代 的 三 教 竞 争 之 中 ,都 没 有 出 现 过 彻 底 否 定 对 方 的 情 况 。 以 道 教 为 例 ,佛 教 显 然 是 道 教 最 主 要 的 竞 争 对 手 。 “夷 夏 论 ” 和 “化 胡 说 ” 是 道 教 攻 击 佛 教 最 有 力 的 论 战 理 据 。南 朝 道 士 顾 欢 作 《夷 夏 论 》 斥 佛 教 为 夷 狄 之 教 ,却 也 承 认 “佛 号 正 真 ,道 称 正 一 。一 归 无 死 , 真 会 无 生 。在 名 则 反 ,在 实 则 合 。但 无 生 之 教 赊 ,无 死 之 化 切 ,切 法 可 以 进 谦 弱 ,赊 法 可 以 退 夸 ① 《史记》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第 4 册 ,第 1669页。 ② 《史记》卷 二 十 四 《乐书》,第 4 册 ,第 1395页。 197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