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杀生以成仁。”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又说,“生我所欲 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表现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其中儒道两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 也最具有代表性。道家重养生,而儒家重修身。养生,就是炼养身体生命,是从人的自然属 性上进行修养;修身,就是修养道德情操,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进行修养。由于儒家的思 想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成为正统和 主流,为众多的人所实践 关于修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就是 讲修身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道立”,修身是人走正道(立人)、国家 走正道(立国)的基本前提: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内圣”,使自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 人”: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正己”,而后才能“正 人”。儒家提出的“三纲要”、“八条目”,其中心环节就是修身,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关于修养的目的,儒家认为,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之所以要修身,就是要治理 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孔子还提出“修己以敬”,敬有多种意思,比如敬业、恭敬、敬畏 等等,这里可以理解为敬业,小心谨慎地干好自己的事业,不出现差错,这也是修养的一种 目的。 关于修养的境界,儒家追求“圣人”、“君子”的境界。关于修养的方法,儒家提出和 实践过许多,比如“立志”、“学习”、“克己”、“诚意”、“正心”、“内讼”“养心”、“慎独 “积善”、“主敬”等,内容十分丰富。宋明的理学家们,更加重视修身养性的各种功夫,他 们从不同方面,论证了“省察克己”、“操存夜气”“惩忿窒欲”、“静坐持修”以及“居敬穷 理”、“先立乎其大”等思想,发展了儒家修养方法的理论。关于修养的境界和方法,将在第 十一章“加强人生修养提高人生境界”中择其要作较为详细地说明。 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同一般理论和知识不同,他要求人们必须亲身去践履这些理论。 道德修养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之于行动,就永远也达不到现实的目的。因 此,中国古代修养论极力倡导“力行”,即道德践履,道德实践。 “力行”首先是“躬行”、“笃行”,就是亲身道德实践,道德理论见之于道德实践,“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 身》);“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也。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 善自善,我自我。”(《朱子语类》)这些都是有关“力行”的很好的论述。“力行”还有一个 重要内容,即“事上磨炼”。“事上磨炼”,也就是于艰难困苦中见精神,正确看待人生的顺 境与逆境,强调逆境对人生的道德价值,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宋代的思想家朱熹强调“道学问”和“尊德性”的统 ,他根据《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认为“修 身之要”就是要“言行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人们的 道德理论、道德意识,必须与自己的道德行为相一致,因此“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就成 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他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反对道德理论同道德行为的背离。11 有杀生以成仁。”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又说,“生我所欲 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表现出为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 5、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 我国古代的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修养问题。其中儒道两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 也最具有代表性。道家重养生,而儒家重修身。养生,就是炼养身体生命,是从人的自然属 性上进行修养;修身,就是修养道德情操,这是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进行修养。由于儒家的思 想更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关于修养的思想成为正统和 主流,为众多的人所实践。 关于修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就是 讲修身的重要性。儒家认为,只有“修身”,才能“道立”,修身是人走正道(立人)、国家 走正道(立国)的基本前提;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内圣”,使自己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 人”;只有修身,才能实现“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正己”,而后才能“正 人”。儒家提出的“三纲要”、“八条目”,其中心环节就是修身,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关于修养的目的,儒家认为,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外王”,之所以要修身,就是要治理 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孔子还提出“修己以敬”,敬有多种意思,比如敬业、恭敬、敬畏 等等,这里可以理解为敬业,小心谨慎地干好自己的事业,不出现差错,这也是修养的一种 目的。 关于修养的境界,儒家追求“圣人”、“君子”的境界。关于修养的方法,儒家提出和 实践过许多,比如“立志”、“学习”、“克己”、“诚意”、“正心”、“内讼”、“养心”、“慎独”, “积善”、“主敬”等,内容十分丰富。宋明的理学家们,更加重视修身养性的各种功夫,他 们从不同方面,论证了“省察克己”、“操存夜气”、“惩忿窒欲”、“静坐持修”以及“居敬穷 理”、“先立乎其大”等思想,发展了儒家修养方法的理论。关于修养的境界和方法,将在第 十一章“加强人生修养 提高人生境界”中择其要作较为详细地说明。 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同一般理论和知识不同,他要求人们必须亲身去践履这些理论。 道德修养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之于行动,就永远也达不到现实的目的。因 此,中国古代修养论极力倡导“力行”,即道德践履,道德实践。 “力行”首先是“躬行”、“笃行”,就是亲身道德实践,道德理论见之于道德实践,“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 身》);“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也。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 善自善,我自我。”(《朱子语类》)这些都是有关“力行”的很好的论述。“力行”还有一个 重要内容,即“事上磨炼”。“事上磨炼”,也就是于艰难困苦中见精神,正确看待人生的顺 境与逆境,强调逆境对人生的道德价值,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 子·告子下》),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宋代的思想家朱熹强调“道学问”和“尊德性”的统 一,他根据《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认为“修 身之要”就是要“言行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人们的 道德理论、道德意识,必须与自己的道德行为相一致,因此“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就成 为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他认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反对道德理论同道德行为的背离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