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有哲学大家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命哲学,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史 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阴阳范畴的 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它 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 《易·系辞传》日:“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一语道破了《周易》哲 学思想的核心。又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里所指也是生命忧患意识。 所以说,阴阳哲学从创立开始,就关注的是生命问题,即“生生”之道。 易道同源。因为易学关注的是“生生”之道,而道教又把长生久视、羽化登 仙作为修道的终极目标,使两者发生联系成为可能。为了实现修炼成仙这个基本 宗旨,道门中人不仅需要试验,而且需要理论,这就需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当中 提取营养。《周易》自然也就成为道门中人手中之“至宝”。此外,《易》曹经是 一种占卜的学问,属于巫教文化的范围,而道家出于史官,原先也是从巫教文化 团体中分化出来的。两者的因缘关系决定了它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的必 然性。因此,从汉代道教产生之后,易学便成为道门中人的必修课。道门中人不 光是要对《周易》作出解释,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它作为一种基础典籍应用到道教 信仰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去。比如“道”这个道教信仰中的最高范畴,道教学者对 它的阐述最多,花的力气最大,但它最终却被看成与《周易》之“易”相等的概 念,所以,在道门人眼中,“道”即为“易”,“易”即为“道”。现存道教经书总 集《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台湾出版的《道藏精华》等大 丛书中都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易学专著,这不是偶然的。而且,道教法术中的占筮、 符咒本身都带有浓厚的易学色彩。 长生久视的共同目标使玄易相通成为可能,而阴阳哲学思想则构成了玄易相 通的纽带。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汲取了阴阳五行思想,用以考察天地万物 之性,说明入室思存之理,如云:“天地之性,半阳半阴。入室思存,五官转移, 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阴阳学说是 道教内外丹修炼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金丹家认为,自然宇宙万物各有阴阳属性, 阴阳互抱相配,以阴制阳,以阳制阴,方成大药。内丹修炼的典籍《钟吕传道集》 就明确指出:“丹经万卷,议论不出阴阳.”道教内丹修炼,以已身真阴、真阳为 “药物”,相交合而成丹。内丹修炼的术语众多,如坎离交媾、取坎填离、抽铅 添汞、以铅投汞、龙虎交战、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一不是以象征形式来表达 阴阳相合之义。 医易同源。《内经》作为阐发中医养生思想的始祖,直接继承了《周易》的 阴阳哲学思想,并加以发挥,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六元纪大论》)”《内经》认为,阴 阳运动变化过程中,必须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才能维持生命状态的协调平 衡,这可以说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原始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中医养生思想的最高 纲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面上,卫外者也。”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 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素问·痹论》日:“阴气 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王冰注日:“阴,谓五神薰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 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 所守,故日消亡.”关于阴阳之间的关系,《内经》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P有哲学大家认为,中国哲学就是生命哲学,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史 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阴阳范畴的 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它 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 《易‘系辞传》曰:“天地之大德目生”,“生生之谓易”,一语道破了《周易》哲 学思想的核心。又云:“作Ⅸ易》者其有忧患乎!”,这里所指也是生命忧患意识。 所以说,阴阳哲学从创立开始,就关注的是生命问题,即“生生”之道。 易道同源。因为易学关注的是“生生”之道,而道教又把长生久视、羽化登 仙作为修道的终极目标,使两者发生联系成为可能。为了实现修炼成仙这个基本 宗旨,道门中人不仅需要试验,而且需要理论,这就需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当中 提取营养。Ⅸ周易》自然也就成为道门中人手中之“至宝”。此外,《易》曾经是 一种占p的学问,属于巫教文化的范围,而道家出于史官,原先也是从巫教文化 团体中分化出来的。两者的因缘关系决定了它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的必 然性。因此,从汉代道教产生之后,易学便成为道门中人的必修课。道门中人不 光是要对《周易》作出解释,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它作为一种基础典籍应用到道教 信仰理论体系的各方面去。比如“道”这个道教信仰中的最高范畴,道教学者对 它的阐述最多,花的力气最大,但它最终却被看成与《周易》之“易”相等的概 念,所以,在道门人眼中,“道”即为“易”,“易”即为“道”。现存道教经书总 集《正统道藏》、Ⅸ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台湾出版的《道藏精华》等大 丛书中都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易学专著,这不是偶然的。而且,道教法术中的占筮、 符咒本身都带有浓厚的易学色彩。 长生久视的共同目标使玄易相通成为可能,而阴阳哲学思想则构成了玄易相 通的纽带。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汲取了阴阳五行思想,用以考察天地万物 之性,说明入室思存之理,如云:“天地之性,半阳半阴。入室恩存,五官转移, 随阴阳孟仲季为兄弟,应气而动,顺四时五行天道变化以为常矣。”阴阳学说是 道教内外丹修炼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金丹家认为,自然宇宙万物各有阴阳属性, 阴阳互拖相配,以阴制阳,以阳制阴,方成大药。内丹修炼的典籍K钟吕传道集》 就明确指出:“丹经万卷,议论不出阴阳。”道教内丹修炼,以已身真阴、真阳为 “药物”,相交合而成丹。内丹修炼的术语众多,如坎离交媾、取坎填离、抽铅 添汞、以铅投汞、龙虎交战、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无一不是以象征形式来表达 阴阳相合之义。 医易同源。《内经》作为阐发中医养生思想的始祖,直接继承了Ⅸ周易》的 阴阳哲学思想,并加以发挥,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六元纪大论》)”Ⅸ内经》认为,阴 阳运动变化过程中,必须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才能维持生命状态的协调平 衡,这可以说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最原始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中医养生思想的最高 纲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意为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体中的 太阳一样,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素问·痹论》日:“阴气 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王冰注目:“阴,谓五神藏也,所以说神藏与消亡者, 言人安静不涉邪气,则神气宁以内藏,人躁动触冒邪气,则神被害而离散,藏无 所守,故日消亡。”关于阴阳之间的关系,《(内经》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