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M受体一一阿托品 N2受体一一箭毒 NI受体——六烃季胺 2中枢神经递质:包括以下四类: (1)乙酰胆碱: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 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Y-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神经肽:包括阿片肽、脑-肠肽等。 3.同一个中枢递质对不同的突触后膜有不同的效应,有的呈现兴奋性效应,有的呈现抑制性 效应,这种不同主要是由突触后膜的特性决定的 八、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 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 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 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 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2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 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九、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包括三类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 投射部位 丘脑核团 投射特点功能 特异性投射系统皮层特定感觉区感觉接替核、联络核点对点投射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弥散投射广泛皮髓板内核群 广泛投射维持大脑皮层兴 奋或醒觉状态 3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其投射特点有 (1)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的:(2)身体各部的传入冲动在皮质上的定位恰似倒立人体的 投影:(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十、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快痛传入纤维:Aa类,慢痛传入纤维:C类纤维。 2.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M 受体——阿托品 N2 受体——箭毒 N1 受体——六烃季胺 2.中枢神经递质:包括以下四类: (1)乙酰胆碱:存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等部位。 (2)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肾上腺素。例如,多巴胺主要存在 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等部位。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中缝核。 (3)氨基酸类:谷氨酸、天冬氨酸为兴奋性递质,γ-氨基丁酸、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 (4)神经肽:包括阿片肽、脑-肠肽等。 3.同一个中枢递质对不同的突触后膜有不同的效应,有的呈现兴奋性效应,有的呈现抑制性 效应,这种不同主要是由突触后膜的特性决定的。 八、中枢抑制 1.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基本过程: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 体,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1)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 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 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例子:屈肌反射(同时伸肌舒张)。 (2)回返性抑制:多见信息下传路径。传出信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转而抑制原先发 放信息的中枢。 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经元的活动协调一致。 例子: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闰绍细胞之间的联系。 2.突触前抑制: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突轴。 机制: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 度减少,释放的递质减少,导致突触后 EPSP 减少,表现为抑制。 特点: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九、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1.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换元接替站,包括三类核团: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 2.感觉投射系统: 投射部位 丘脑核团 投射特点 功能 特异性投射系统 皮层特定感觉区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投射 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 统 弥散投射广泛皮 层 髓板内核群 广泛投射 维持大脑皮层兴 奋或醒觉状态 3.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在中央后回。其投射特点有: (1)躯体感觉的投射是交叉的;(2)身体各部的传入冲动在皮质上的定位恰似倒立人体的 投影;(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十、皮肤痛觉、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刺激:任何伤害性刺激。 快痛传入纤维:Aα类,慢痛传入纤维:C 类纤维。 2.内脏痛的特点: (1)缓慢、持续、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引起内脏痛的刺激与皮肤痛不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