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角”。前领的头发则自然垂至眉毛。这都是未成年的发式。 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先将束在一起的头发在头顶盘绕成髻,再 用一块黑色的帛包住发髻,然后加冠(冠非今天的帽子,它的主要功用在于保护和周定发髻, 至于用各种不同颜色和式样表示身份职位的差异,则是后来的事)。最后,用竹制成骨制的” 笄”(汉以后称”簪”)横贯发髻和冠,使之固定,冠就算戴好了。不过冠是贵族男子的特权, 一般平民无资格享用。他们只是束发盘髻,然后用头巾将发髻罩住,这种头巾又称”头衣“, 或叫”帻”,可一直盖到前额。 需要说明的是,留全发、贵族戴冠、平民戴巾是那时中原男子的打扮,至于远离中原被 称作“四夷”的地区,则或披发、削发,又各有自已的风俗。但随着中原文明的推进和影响, 大多数人也渐渐习惯于冠巾的装束了。大约到东汉未年,一般将相日常也开始只戴巾而不加 冠了。以后虽然在冠巾的形制和装饰上历代有过许多变化,但直到明末,汉族男子的发式并 无显著变化。此间胆敢对于这种千年一贯的形成有所突破的,是历代的一些狂人隐士,他们 散发、露发,甚至披发被面,遮掩身体,但只是为了显示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而且人数 极少。史书上之所以着意这些做法,正说明束发冠巾是历代传统的、普通的装束。但是,这 种形式在清朝初年最终被破坏了。汉人被迫遵从满人的发式,前顶剃光,后脑梳单辫,这种 发式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和男子单一、一贯的发式不同,古代妇女的发式变化繁多。 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已经成人,可以许聘出嫁了。成年妇女的头发也是盘在头顶。 用帛包好,然后插笄固定。平时居家则挽发成髻,不用巾簪。贵族妇女的笄、簪很讲究,大 多,有珠玉,后来籍演变成钗,造形装饰更为繁多。但是普通妇女一般只用骨制、竹制甚至 荆条制成的笄钗,至于冠,除股商时期,唐代以前的妇女是不戴的。股商的贵妇人已经十 分讲究发式美,她们的额上戴有镂空玉饰,两髻和冠上缀有绿松石组成的圆形饰物,还将圆 形骨器束在头发中间,甚至把雕刻精美的象牙梳轻拢于美发上。拥有一头秀发确是妇女的骄 做,但假如天生稀毛秃顶,或者后天脱发色黄,就要装假发。这种风气直影响到今天。当然 也有头发并无缺损而为俏丽用假发的,如杨贵妃就经常使用假发装饰两鬓。妇女发式历代 都有变化,各式各样的发髻又往往由宫廷中贵妇人首创。较著名的,如东汉曾风行高髻、大 髻,还有一种”倭堕髻”,就象妇女莽落马下以后保留的发髻式样,偏斜于一侧,故又称” 堕马髻”。晋代有”撷子髻”,是用绸布扎成的环状程。唐代发式更多更新,有扎于顶上双侧 成环状的”双髻”,旋绕于顶心的”盘髻”,还有”风髻”“囚髻”等等。唐末又有”抛家髻”, 用鬓发束成两个环形的发程,紧贴脸频。宋代后更不胜枚举。仅蔡京等几个北宋大臣设宴时 This document is generated by free edit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