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期 钟义信:“范式变革”引领与“信息转换”担纲: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精髓 ·621· 所生成的智能策略能够满意地达到预设的目标 两个问题:“引领”解决的是研究方向问题,“担纲” 为止。 解决的是实施方略问题。 以上7个步骤,构成了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 在表2所示的科学研究各种要素结构体系 基本问题,也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 中,学科理论属于“显要素”,科学范式、学科定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过 位和学科基础则属于“隐要素”。“显要素”是看 程。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 得见的,“隐要素”是看不见的;但是,正如“思想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过程 指导行动”的道理一样,“显要素”是由“隐要素” 中不断进步,不断求得越来越好的生存与发展。 决定的。这也是“有(有形的)生于无(无形的)” 人工智能系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主体 的道理。 目标。 所以,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同时关注显要素 从图2和上述7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和确 和隐要素,甚至应当更加关注隐要素,也就是要 切地体会到:为什么在研究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 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不无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 智能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以“信息转换”来担纲。实 看见“显要素”,不太关心甚至完全忽视“隐要 际上,主体生成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的整个过程 素”。这是缺乏创新特别是源头原始创新的思维 就是实施信息转换的纲领的过程。 根源。学科理论是怎么来的?学科理论应当怎 图2所示的智能系统模型是通用的模型,既 样定位?应当遵守哪些重要的约束?比学科理 适用于人类智能,也适用于生物智能和人工智 论更为深刻的“科学范式、学科定位、学科基础” 能。当然,生物智能可以看作是人类智能的特殊 是怎样支配着学科的理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 情形,模型将要适当简化和特化,但原理是一致 在源头上发现问题,在源头上创新,直至进入学 的。人工智能的情形也与此类似,特别是,人工 术研究的“无人区”。因此,本文的讨论应当是有 智能系统的“目的”是人类主体赋予的。 益的。 通用模型的另一层意义是:它适合于解决各 种不同领域的问题。它的通用程度主要取决于综 参考文献: 合知识库所存储的知识领域范围:不管是什么具 [1]MCCULLOCH W S,PITTS W.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体的领域,解决问题的系统框架和工作机制是一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J].The bulletin of 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信息内容、知识内容 mathematical biophysics,1943,5(4):115-133 和智能内容。 [2]ROSENBLATT F.The perceptron:a probabilistic model 在建立了通用性整体性人工智能的理论模型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brain[J]. 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研究模型中每个模块 Psychological review,1958,65(6):386-408. 的技术原理和系统实现。目前,这些问题已被解 [3]HOPFIELD JJ.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决。不过,由于篇幅的考虑,这些问题很难在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J].Pro- 篇文章里都得到阐述。建议有这方面兴趣的读者 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可以参阅作者的相关论著22。 States of America.1982,79(8):2554-2558 5结束语 [4]KOHONEN T.The self-organizing map[J].Proceedings of EEE,1990,78(9):1464-1480 处理好显要素与隐要素的关系。人工智能现 [5]MCCLELLAND JL.RUMELHART D E.Parallel distrib. 今的各种应用,多少已经有点令人眼花缭乱,然 uted processing[M].Cambridge:MIT Press,1986 而,对于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来说,当前社会 [6]MCCARTHY J,MINSKY ML,ROCHESTER N,et al.A 更为关注的却是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智能。而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 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的进步,原有理 tificial intelligence[R].Dartmouth College,1955. 论演绎出来的应用(如模式识别等)热情一旦减 [7]NEWELL A.Physical symbol systems[J].Cognitive sci- 退,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寒冬迟早还会再度来临。 ence,1980,4(2:135-183 为此,本文主要根据笔者自己长期的研究积 [8]TURING A M.Can machine think?[M]//FEIGENBAUM 累,论述了通用性整体性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成 E A,FELDMAN J.Computers and Thought.New York: 功之路:“范式革命引领”和“信息转换担纲”。这 McGraw-Hill,1963. 是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最为关键的 [9]NEWELL A,SIMON H A.GPS,a program that simulates所生成的智能策略能够满意地达到预设的目标 为止。 以上 7 个步骤,构成了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 基本问题,也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过 程。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自己”的过程 中不断进步,不断求得越来越好的生存与发展。 人工智能系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主体 目标。 从图 2 和上述 7 个步骤,可以非常清晰和确 切地体会到:为什么在研究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 智能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以“信息转换”来担纲。实 际上,主体生成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的整个过程 就是实施信息转换的纲领的过程。 图 2 所示的智能系统模型是通用的模型,既 适用于人类智能,也适用于生物智能和人工智 能。当然,生物智能可以看作是人类智能的特殊 情形,模型将要适当简化和特化,但原理是一致 的。人工智能的情形也与此类似,特别是,人工 智能系统的“目的”是人类主体赋予的。 通用模型的另一层意义是:它适合于解决各 种不同领域的问题。它的通用程度主要取决于综 合知识库所存储的知识领域范围:不管是什么具 体的领域,解决问题的系统框架和工作机制是一 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具体的信息内容、知识内容 和智能内容。 在建立了通用性整体性人工智能的理论模型 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要研究模型中每个模块 的技术原理和系统实现。目前,这些问题已被解 决。不过,由于篇幅的考虑,这些问题很难在一 篇文章里都得到阐述。建议有这方面兴趣的读者 可以参阅作者的相关论著[22-24]。 5 结束语 处理好显要素与隐要素的关系。人工智能现 今的各种应用,多少已经有点令人眼花缭乱,然 而,对于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来说,当前社会 更为关注的却是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智能。而 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理论成果的进步,原有理 论演绎出来的应用 (如模式识别等) 热情一旦减 退,新一轮人工智能的寒冬迟早还会再度来临。 为此,本文主要根据笔者自己长期的研究积 累,论述了通用性整体性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的成 功之路:“范式革命引领”和“信息转换担纲”。这 是通用性和整体性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最为关键的 两个问题:“引领”解决的是研究方向问题,“担纲” 解决的是实施方略问题。 在表 2 所示的科学研究各种要素结构体系 中,学科理论属于“显要素”,科学范式、学科定 位和学科基础则属于“隐要素”。“显要素”是看 得见的,“隐要素”是看不见的;但是,正如“思想 指导行动”的道理一样,“显要素”是由“隐要素” 决定的。这也是“有 (有形的) 生于无 (无形的)” 的道理。 所以,科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同时关注显要素 和隐要素,甚至应当更加关注隐要素,也就是要 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不无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 看见“显要素” ,不太关心甚至完全忽视“隐要 素”。这是缺乏创新特别是源头原始创新的思维 根源。学科理论是怎么来的?学科理论应当怎 样定位?应当遵守哪些重要的约束?比学科理 论更为深刻的“科学范式、学科定位、学科基础” 是怎样支配着学科的理论?只有正本清源,才能 在源头上发现问题,在源头上创新,直至进入学 术研究的“无人区”。因此,本文的讨论应当是有 益的。 参考文献: MCCULLOCH W S, PITTS W. 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J]. The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physics, 1943, 5(4): 115–133. [1] ROSENBLATT F. The perceptron: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brai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8, 65(6): 386–408. [2] HOPFIELD J J.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82, 79(8): 2554–2558. [3] KOHONEN T. The self-organizing map[J]. Proceedings of IEEE, 1990, 78(9): 1464–1480. [4] MCCLELLAND J L, RUMELHART D E.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6. [5] MCCARTHY J, MINSKY M L, ROCHESTER N, et al. A proposal for the 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R]. Dartmouth College, 1955. [6] NEWELL A. Physical symbol systems[J]. Cognitive sci￾ence, 1980, 4(2): 135–183. [7] TURING A M. Can machine think?[M]//FEIGENBAUM E A, FELDMAN J. Computers and Thought. New York: McGraw-Hill, 1963. [8] [9] NEWELL A, SIMON H A. GPS, a program that simulates 第 3 期 钟义信:“范式变革”引领与“信息转换”担纲: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的理论精髓 ·62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