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考点]修辞方法的运用。 I分析]这道题的例句是拟人的修辞方。选项中只有A项是拟人,其余三项都是比喻 课外拓展] 萧乾:文坛罕见的多面手 李保琰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贫苦蒙古族家庭。降生前3个月,父亲病逝,11岁 时母亲去世。小小年龄的萧乾,是靠到地毯房做工、送羊奶,半工半读地上小学、中学的。“五卅”运动 使他萌发了反帝爱国意识,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大革命时期他秘密加入C·Y共青团,被军阀张作霖的 侦缉队逮捕,受到拷问而不屈服。1928年又被北平“市党部”列入黑名单,不得不出逃避难,差半年 未完成高中学业。在友人帮助下到广东汕头做了一年中学教师。1929年夏返回北平,进燕京大学国文 专修班学习。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仍靠给洋教授家推草坪、看护孩子、教外国人汉语等,半 工半读坚持学习。1932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受到斯诺影响立志做一个记者。1935年6月毕业, 7月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编辑文艺副刊。全国抗战爆发不久,应邀到英国讲学并充当《大公报》旅欧 记者。1948年参与策动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译 文》编委、《文艺报》副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4年被摘掉“右派”帽子。“文化大 革命”被揪斗批判,下“五七”干校。1979年彻底平反,后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作家协会 理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馆长 萧乾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冰心在谈到萧乾时说:“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 作,会翻译,会评论,会写报道……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 1933年冬,萧乾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蚕》,获得人们的好评,开始了 他的文学生涯。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这些作品大都在“京派”刊物上发表,又与京 派作家特点相近,因而萧乾被称为“京派”后起之秀。他的小说多以儿童及青年为描写对象,带较浓重的 自传性,语言清雅,自然流畅,在描述人生的凄苦中,也有爱国精神的抒发,又常有生活哲理的宣示,使 人阅读之后犹有绵长的余味。萧乾的小说,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诗的精巧构思,隽永含蓄的境界,又广泛 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的比喻、意识流等的运用,使这些作品颇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 的现代色彩。 报告文学是萧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阵地。1935年夏,鲁西、苏北发生大水灾,刚刚到《大公报 工作的萧乾即赴灾区采访,做连续报道,后集成《流民图》。全国抗战后,发表多篇关于军民抗击侵略者 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记英雄飞行员的特写《刘粹刚这死》、悲壮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晋察冀抗 战生活的报道《在华北打游击战》、《林炎发的入狱》等等。1939年应邀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 并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欧洲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对战争中的欧洲社会情况与 人民的生活、战后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审判等进行系列报道。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考点]修辞方法的运用。 [分析]这道题的例句是拟人的修辞方。选项中只有 A 项是拟人,其余三项都是比喻。 [课外拓展] 萧乾:文坛罕见的多面手 李保琰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贫苦蒙古族家庭。降生前3个月,父亲病逝,11岁 时母亲去世。小小年龄的萧乾,是靠到地毯房做工、送羊奶,半工半读地上小学、中学的。“五卅”运动 使他萌发了反帝爱国意识,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大革命时期他秘密加入C·Y共青团 ,被军阀张作霖的 侦缉队逮捕,受到拷问而不屈服。1928年又被北平“市党部”列入黑名单,不得不出逃避难,差半年 未完成高中学业。在友人帮助下到广东汕头做了一年中学教师。 1929年夏返回北平,进燕京大学国文 专修班学习。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仍靠给洋教授家推草坪、看护孩子、教外国人汉语等,半 工半读坚持学习。1932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受到斯诺影响立志做一个记者。1935年6月毕业, 7月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编辑文艺副刊。全国抗战爆发不久,应邀到英国讲学并充当《大公报》旅欧 记者。1948年参与策动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译 文》编委、《文艺报》副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4年被摘掉“右派”帽子。“文化大 革命”被揪斗批判,下“五七”干校。1979 年彻底平反,后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作家协会 理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馆长。 萧乾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冰心在谈到萧乾时说:“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 作,会翻译,会评论,会写报道……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 1933年冬,萧乾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蚕》,获得人们的好评,开始了 他的文学生涯。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这些作品大都在“京派”刊物上发表,又与京 派作家特点相近,因而萧乾被称为“京派”后起之秀。他的小说多以儿童及青年为描写对象,带较浓重的 自传性,语言清雅,自然流畅,在描述人生的凄苦中,也有爱国精神的抒发,又常有生活哲理的宣示,使 人阅读之后犹有绵长的余味。萧乾的小说,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诗的精巧构思,隽永含蓄的境界,又广泛 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的比喻、意识流等的运用,使这些作品颇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 的现代色彩。 报告文学是萧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阵地。1935年夏,鲁西、苏北发生大水灾,刚刚到《大公报》 工作的萧乾即赴灾区采访,做连续报道,后集成《流民图》。全国抗战后,发表多篇关于军民抗击侵略者 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记英雄飞行员的特写《刘粹刚这死》、悲壮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晋察冀抗 战生活的报道《在华北打游击战》、《林炎发的入狱》等等。1939年应邀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 并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欧洲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对战争中的欧洲社会情况与 人民的生活、战后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审判等进行系列报道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