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表2MMD聚离系数 三一些牙齿形态特征在中国境内人类化石的出现情 下王岗与东北亚人类 0.0641-0.2207 下王岗与东南亚人类 0.2130-0.7076 庙子沟与东北亚人类 0.07390.7701 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猿人牙齿特征时描述了铲形门 庙子沟与东南亚人类 0.7230-14659 齿、齿结节等牙齿特征在北京猿人及现代华北人的表 下王岗与庙子沟 0.1646 现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演化趋势。这些研 下王岗与安阳 0.0641 究无疑对于探讨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现代人的起源与演 庙子沟与安阳 00739 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在观察华北新石器时代 及近代人类牙齿标本时特别注意了一些牙齿特征的表 颌第二臼齿外,其余7项特征的出现率在东北亚人类现特点并对比观察了在我国境内发现的部分早期人类 均高于东南亚人类,而四尖型下颌第二臼齿在东南亚牙齿化石标本。通过这些观察,作者发现了一些有关 人类出现率较高,被认为是体现 Sundadonty牙齿特牙齿形态特征时代变化十分有意义现象 征简单化的证据之一。表1数据显示:下王岗和庙子 沟新石器时代人类8项牙齿形态特征的出现率大多与 铲形门齿和双铲形门齿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亚洲东北部人类接近,而与具有 本世纪30年代,魏敦端描述了上颔门齿齿冠舌 Sundadonty特点的东南亚人类差别较大,这一点在侧的铲形结搜(即铲形门齿)在北京猿人和现代华北 铲形中央门齿、双铲形中央门齿、上颌第一臼齿釉质延人均有出现并且出达种相似性可能提示北京猿人 伸、下颌第一臼齿转向皱纹和三根下颌第一臼齿S个扣现代华北入之间存在某种演化上的连续性。以后 特征的频率分布上表现尤为明显.这五项特征的出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都几乎无一例外地 现率在下王岗和庙子沟大多高干中国型牙的平均出出现铲形门齿,所以这一特征被国内学者视为支持中 现率并与东北亚地区其他人群的出现率接近,而与东国古人类连续进化学说的典型证据。但是,魏敦瑞当 南亚人类相差较大。作者同时采用MMD生物距离时没注意到出现在上颌门齿齿冠唇侧的铲形结构,即 系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双铲形门齿”,后来 Turner注意到了双铲形门齿在 结果显示:下王岗和庙子沟与其他东北亚人群之间的种族及群体识别上的意义,指出这一特征在蒙古人 MMD值大多小于他们与东南亚人类之间的MMD种,尤其是亚洲东北部人类具有较高的出现率和表现 值 程度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亚洲地区人类群体按牙齿形 本文作者观察的下王岗和庙子沟两批新石器时代 态特征可以分为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类群。下王岗和人类牙齿标本双铲形上颌中央门齿的出现率分别为 庙子沟与其他东北亚人类聚合在下半部,同时两者之527%和579%,与 Sinodonty的平均值55.8%和大 间也呈现出比与其他人群更为密切的关系 数东北亚人类出现率非常接近,而高于 Sundadonty 表3根据牙齿形态特征出现率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的反映 的平均值227%和大多数东南 亚洲地区人类群体亲缘关系的树状图 亚人类的出现率。这一特征在东 印度一马来西亚 北亚和东南亚人类之间差别非常 东马来 显著并且两者之间的交叉重叠也 史前台湾 现代东南亚 不大。为进一步探讨这一特征的 演化过程,作者观察了在我国境 早期东南亚 泰国 内发现的部分早期人类牙齿化石 标本和模型,结果如下: 早期马米 以上结果表明:上颌门齿唇 侧铲形结构,即双铲形门齿这 下王 特征在距今几十万年前的直立人 阶段就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此 日本 后人类发展的各阶段。虽然由于 香港 Sinodonty 早期材料太少,目前还不能确定 华北-蒙古 其演化规律,但进人新石器时代 贝加尔湖 以后,这一特征与铲形门齿一样 西伯利亚 已成为代表蒙古人种,尤其是东 阿穆尔河 北亚人类的典型特征。由于双铲 9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