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 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 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 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 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 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 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 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 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 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 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 您瞧,颜色 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一一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 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 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 像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髙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 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一一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一一也不管你对 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 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 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试举三个例子 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在文中起 作 6。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 (二)阅读《一千张糖纸》,回答7-12题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 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 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 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外婆家一个被我称作表姑的人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 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一虽然这问话没有什么好笑,但我们这一笑便是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 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 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 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她夹在一本簿簿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 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打算重视表姑的话。表姑也是外婆的客人,她住在外婆家养病3 那样子真诚极了,只是凡需要“儿”化的地方都化得不对,譬如说“吃饭”,他们竞全说成“吃饭儿”。这不仅 只是把那个“儿”随便乱放,轻重音不对,一律硬邦邦地把那个“儿”念了出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北京话里的那个“儿”字,一定是最要紧的,是北京话的全部美丽所在。他们不知道, 光学会了“儿”,离北京话的精髓还差很远,特别是您再把那“儿”说得跟“儿子”的“儿”一样理直气壮,您 就更是南辕北辙。 北京话里,比“儿”更有趣的地方可有的是。譬如夸饰。说这老头儿硬朗,他得说:“这老头儿,硬硬朗 朗儿的!”一个双声叠韵,那夸饰的味道就出来了。也有的夸饰用加衬字的办法:“瞧这天儿,灰不拉叽 的!”“灰”,当然是不言自明的,“不拉叽”是什么意思,匪夷所思,不过,不加上,就不是北京人,不加上, 他怎么说怎么觉得意犹未尽。 咂摸出了这个味儿,您对“京味儿”的了解才算是入了品。 您要是再往深了咂摸咂摸呢,比这更棒的夸饰,更形象的夸饰当然比比皆是,不过,北京人就得把动词搬 上来了。说花香:“嗬,这花,香喷喷儿的!”这还是双声叠韵。说:“嗬,这花,打鼻子香!”香气已非“扑鼻” 可比,简直成了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了。说粪臭“臭气烘烘的”同样最是常见,可北京人好像“语不惊人死不 休”。似的,说:“臭得挂鼻子,到这会儿还臭呢!”臭气要是不让他用语言给安上钩子,挂到了鼻子底下,不 足以言其臭。 能“挂”的,当然也不仅只是臭气。“病了?脸上可挂灰了啊!”——您瞧,颜色 也能“挂”。“好嘛,唱得跟马老板似的,真挂味儿!”——这更绝啦,唱腔的“味儿” 是什么,你能摸得着吗?可人家觉得,唱戏的佳境,就是能把那“味儿”,给“挂”住, 这比说“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如何? 我不是北京人,可我爱琢磨北京人,当然也爱学北京话。我想,品到了这个份儿上,虽然已然不错,可好 像只能说是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频道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京味儿的最高境界,是北京人的思维方式。 譬如,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北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 “……是得涨点儿价,老让政府贴钱给咱们,咱不落忍不是?可话又说回来,太邪行了也不行,受不了啊。 唉,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着也得挨这一刀,改革吗,不动真的,行吗?……” 北京人爱把事情颠来倒去地想,替人家找辙,替自己宽心。“话又说回来了”就是找辙的证明。 “……动真的,没事,有受不了的没有?都能受,我怕什么啊!等别人都嗷嗷了,我们家还有一张‘全国山河 一片红’,卖了,且吃一阵子呢……” 北京人就这么从容不迫。您可以不时地听出这从容不迫。 你当然还可以听出其他的,譬如幽默、自嘲、优越等等。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我的“三品”之论——或许你还能提出你的“四品”、“五品”的境界?——也不管你对 京味儿“品”到了哪一个层次,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爱北京的人们共同的享受,那就是,“京味儿”是需要“品” 的,“京味儿”是值得“品”的。 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保留一点“品” 的味蕾,不至于使人生变得索然无味。 1. 题目《“京味儿”三品》中“品”的含义是什么? 2 .“京味儿”三品,作者品出了京味儿的哪三个层次? 3.“京味儿”化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体现“京味儿”的语言。 (试举三个例子) 4.如何理解“现代生活中人们,天天都在吃文化快餐,‘品’的机会是越来越 少了”这句话的含义? 5.“可好像也只能说是渐入佳境而已,还不能说品到了京味儿的最高境界。” 在文中起 作 用。 6。 对人生需要品味斟酌的理解,对你有何启发? (二)阅读《一千张糖纸》,回答 7-12 题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 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 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 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外婆家一个被我称作表姑的人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不知道什么叫累呀?”我 和世香互相看看,没有名堂地笑起来——虽然这问话没有什么好笑,但我们这一笑便是没完没了,上气不接下气。 是啊,什么叫累呀?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累问题。有时候听见大人说一声:“喔,累死我了!”我们会觉得那是 因为他们是大人呀,“累”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啊。 当我们终于笑得不笑了,表姑又说:“世香不是有一些糖纸么,为什么你们不花些时间攒糖纸呢?”我想 起世香的确让我参观过她攒的一些糖纸,那是几十张美丽的玻璃糖纸,被她夹在一本簿簿的书里。可我既没有对 她的糖纸产生过兴趣,也不打算重视表姑的话。表姑也是外婆的客人,她住在外婆家养病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