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之投以学术的关注。很多研究对象还是前辈学者已经涉猎过,甚 至定义过的。捡点前人对该事物的称谓、叙述、认识、论说和界 定,是建立自己的定义的基础。而这一梳理过程无疑使定义工作 具备了又一重价值。 为什么很多事物早就发生和存在着,却刚刚成为专门研究的 对象,除了变迁的社会生活所给予的刺激外,还在于当代学者获 得的新的理论视角。因此,定义既是他们学术研究的起点,更是 他们已做出若干思考后的结晶。一个好的定义既促进了理论思考, 又在相当程度上是理论的投射。这是定义的更高价值。 本章要完成哪一水准的定义呢?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 乎中,斯风下矣。笔者但求尽己所能,从梳理语源学、中西方典 籍、社会流行语言和古典社会学大师以及当代学者的论述中,认 识和界定自己的信任定义。 一.中国语源与古代典籍中的信任 语言是活的历史,是古人思维的最好的记录。从语源学的探 讨中我们可以确凿地发见古人对诸多事物的看法。而汉语作为不 曾中断使用的象形方块字,尤其具备透视远古时代的便利。 在《说文》中,“信”从人言。耐人寻味的是,“信”字被列在 《说文》的“言”部,而非“人”部。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汉代以前 的人们认为,与“信”直接相关的是“言”。而这里暗含着言与行分 离的可能性。在辞典中“信”的意义甚多:(1)书信、消息,(2) 使者(发信臣),(3)凭据、符契,(4)诚实,(5)信用,(6)相 信,(7)信任,(8)的确,(9)任凭、听凭。辞典中辞义的排列 是根据词义使用频率,而我们的上述排列却是根据主观判定的辞 义逻辑意义,即从有形到无形,抽象的意思中的序列是:诚实, 信用,相信,信任。在古代汉语中一个“信”可包办这些意思,读 P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