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GB/T12346—2006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3.3标准体位传统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举心一侧即届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驱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穴的基准。标准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找,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举心向前,3.4穴定位的表述3.4.1翰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翰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 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842剖名词》(Inonal anatomical terminology)。根据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分区术语。3.4.3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舱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文的形式说明。3.4.4将取穴的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穴定位所篇的特殊体位,在相关穴定位条目下,加注具体说明3.4.4.1“注"是根据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3.4.4.2取穴的一般体位: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一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腰砥部:常取俯卧位。胸部及上股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股部:常取仰卧位。侧胸、胁部及膀部:常取侧卧位一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扇,或臂外展位。一腰部、髋部、肩肿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举,或仰位,或仰卧位。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基位。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届膝,或仰卧位。—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属膝,或侧卧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