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020 C 1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346-2006 代替GB12346-1990 腧穴名称与定位 Nomenclature and loc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2006-09-18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2346-2006次目前言1:引言.-1 范围3:1:12术语和定义2.1标准计量单位:1:12.2方位术语:12.3定穴体表标志:22.4基准穴点·3穴体表定位的原则和方法:4:43.1穴体表定位的原则:1-: 43. 2穴体表定位的方法..6标准体位3.3:6-3.4舱穴定位的表述.:7十四经穴名称与定位4.-:74.1手太阴肺经穴:1.84.2手阳明大肠经穴:. 94.3足阳明胃经穴·134.4足太阴脾经穴·: 154.5手少阴心经穴·. 164.6手太阳小肠经穴·4.7: 18足太阳膀胱经穴·4.8足少阴肾经穴·-244.9.26手厥阴心包经穴:4.10手少阳三焦经穴274.11·29足少阳胆经穴.4.12足厥阴肝经穴·324. 13督脉穴·:344.14任脉穴.365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 385.1头颈部穴·:385.2胸胶部穴·.39:5.3背部穴:395.4上肢穴405.5下肢穴:41:43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用定穴解剖部位及方位术语对应词文十四经穴名称索引·:44.54经外奇穴名称索引:
GB/T 12346—2006前言卫生组织(WHO)颁布的《针灸穴名国际标准》(90/8579-Atar本标准穴位命名依据1991年也工齐8000 A proposed standard international acupuncture nomenclarure).本标准代替GB12346—1990《经穴部位》。本标准与GB12346—1990相比主要差异如下标准名称修订为《穴名称与定位》将三焦经、督脉、任脉三条经脉的经穴代码分别改为“TE”、“GV"、CV",与国际标准针灸穴名命名法相一致;将“骨度"折量寸表作了如下调整:删去“眉间→大椎18寸”“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3寸”“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12寸”“肩峰缘→后正中线8寸”四项,增加“两肩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寸”“内踝尖足底3寸”、“尖(膝中)→内踝尖15寸”、“膜尖+髋底2寸”四项,将原“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课上缘”改作“耻骨联合上缘→髋底”一穴定位的标准体位及方位术语改用现代解剖学标准体位和方位术语一新增了22个确定穴定位的“基准穴点",一将穴定位的文本中属于取穴法的内容析出,同时定位文本中需要说明的部分,都归于新设的“注"统一了穴定位描述的体例,更正了陷谷、风市、中读3穴的定位错误以及部分瑜穴的表述不规范、不一致、不准确等问题;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经穴定位依据”“经经穴定位方法”中的部分内容调整后,作为“附录A常用定穴解剖部位及方位术语对应词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龙祥、赵京生、韩钟、王雪苔、李鼎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0年6月,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12346—2006引言GB12346—1990《经穴部位》实施以来,对于促进针灸教育的规范化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针灸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该标准进一步加以修订,使其科学性与权威性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鉴于GB12346—1990《经穴部位》除了361个经穴之外,还包含了48个经外奇穴,除了确定上述穴位的定位之外,还确定了相应的名称,故本次修订版改名为“穴名称与定位”。一般标准中所涉及的长度、宽度的计量都要求采用国际单位制,但是人体高矮胖瘦的差异很大,无法采用绝对的标准值描述针灸舱穴部位,只有通过等分折量的方法一一骨度折盘法描述穴部位,才能适用于所有人群和所有个体。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国际会议确定采用“寸”作为针灸经穴标准计量单位。因此,本标准的穴定位采用这种计量单位
GB/T 12346—2006穴名称与定位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人体扇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 362 个经穴、46 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本标准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针灸学术交流。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标准计量单位2.1.1骨度分寸boneproportional cun,B-cun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的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份,一份即为“一寸”。全身常用骨度分寸见3.2.2““骨度”折量定位法”。2.1.2手指同身寸finger cun,F-cun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确穴的方法。常用的折算方法见3.2.3“指寸"定位法”。2.2方位术语2.2.1内例与外例 medial and Iateral近于正中面(median plane)者为内,远于正中面(median plane)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ulnar)、“桡侧"(radial)表示2.2.2上与下superior and inferior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2. 2.3前与后 anterior and posterior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2.2.4近侧[端]与远侧[端]roximal and distal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2.3定穴体表标志2.3. 1前发际正中 midpoint of anteror hairline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2.3. 2后发际正中midpoint of posterior hairline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2. 3. 3颜角发际anteriorhairline atthe cornerofforehead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GB/T 12346—20062.3.4眉间glabella两眉头之间的中点。2.3. 5耳尖apex of ear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2.3. 6腋前纹头anterior axillary fold腋窝皱壁前端。2. 3. 7酸后纹头posterior axillary fold腋窝皱后端。2.3.8腋窝正中央center of the aillary foss腋窝的中点2.3.9肘横纹 cubital creas屈肘 90°时肘窝处横纹。2.3. 10赤白肉际 junction of the red and white skin车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2.3. 11甲根角corner of the nail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2.3.12胆横纹 popliteal erease胭窝处横纹。2.3. 13外踝尖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外踝最凸起处。2.3. 14内果尖prominence of the medial maleolus内踝最凸起处。2.4基准穴点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2.4.1尺泽 Chizé(LU5)在肘区,肘横纹上,脑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2.4.2太渊Taiyuan(LU9)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GB/T 12346—20062. 4.3阳溪Yangxi(LI5)在腕区,在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2. 4. 4曲池Quchi(L111)在肘区,尺泽(LU5)与脑骨外上连线的中点处。2. 4.5肩码Jianyi(LI15)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2.4.6头维Touwei(ST8)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开4.5寸。2.4.7气冲Qichong(ST30)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2.4.8梁丘 Liangqie(ST34)在股前区,既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2.4.9阴陵泉 Yinlingquan(SP9)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踝下缘与腔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2.4.10冲门Chongmen(SP12)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2. 4.11昆食Kinlin(BL60)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2.4.12续鼻Dubi(ST35)在膝前区,髋韧带外侧凹陷中。2.4.13解溪Jiex(ST41)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2.4.14太溪Taixi(K13)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2. 4. 15臀风 Yifeng(TE17)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2,4,16角孙 Jicosin(TE20)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GB/T12346—20062.4.17曲婴Qubin(GB7)在头部,耳前餐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2.4.18天冲 Tianchong(GB9)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2.4.19完骨Wangu(GB12)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2.4.20风池 Fengchi(GB20)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2.4.21百会Baihui(GV20)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2.4.22时尖 Zhonjian(EX-UE1)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3穴体表定位的原则和方法3.1穴体表定位的原则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穴定位。在文献的选择上,特别注重古今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穴定位文献,如《黄帝明堂经》《针灸甲乙经》《千金方·明堂》、《铜人穴针灸图经》等。当古代文献定位文字描述不明确时,根据以下4条原则综合判定:-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指寸”定位法不吻合时,优先考虑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充分考虑原文献中包括穴排列区域及次序、穴名、取穴法在内的一切相关信息;在确定某一穴定位时,综合考察其相关舱穴的定位如原文献存有相应的穴图或穴模型,则需参照穴图或穴模型理解原文献。3.2穴体表定位的方法3.2.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廊、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桌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官。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一第 2 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 2 肋。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一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一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脚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一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扇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GB/T12346—2006第12 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脚骨下角与两髂鳍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第4腰椎棘突:两髂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一第2低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一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肘横纹:与肱骨内上踝、外上鯉连线相平一腕擎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基突尖下连线相平。一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3.2. 2“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六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表1。表1“骨度”折盘寸表折盘寸度盘法部位起止0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用于确定头部鲶穴的纵向距离。直寸12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9直寸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脑穴的纵向距离。头面部树用于确定头前部脑穴的横向距离。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横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用于确头后部脸穴为横向距离胸骨上窝(天突)剑胸结合中点(歧骨)直用于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剑胸结合中点(歧骨)一脐中直寸用于碗定上腹部胸穴的纵向距离。8胸腹助部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直寸用干球定下腰部胸穴的纵向距离。两肩脚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用于向部穴的横向臣离。两乳头之间用于确定胸胶部胸穴的横向距离背腰部肩脚骨内侧缘一后正中线横寸用于确定背腰部翰穴的横向距离。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尺骨鹿)直寸定上部腔穴的织向距离上肢部于确定前臂部翰穴的纵向距离。肘横纹(平尺骨盘嘴)→腕竿(背)侧远端模325封封封耻骨联合上缘→酸底用于确定大腿部舱穴的纵向距离龚底→酶尖赣尖(膝中)→内踝尖15向距离(胫骨内侧踝下方阴陵泉下肢部股骨大转子→圈横纹(平酶尖)945.封封封用于确定服商侧部穴的纵向距离臀沟一胭横红用于确定大腿后部穴的纵向距离胆横纹(平殡尖)外踝尖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翁穴的纵向距离。内踝尖一足底直寸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脑穴的纵向距离。3.2.3“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穴的标准定位。3.2.3.1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3.2.3.2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3.2.3.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5
GB/T12346—2006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3.3标准体位传统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举心一侧即届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驱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穴的基准。标准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找,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举心向前,3.4穴定位的表述3.4.1翰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翰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 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842剖名词》(Inonal anatomical terminology)。根据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分区术语。3.4.3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舱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文的形式说明。3.4.4将取穴的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穴定位所篇的特殊体位,在相关穴定位条目下,加注具体说明3.4.4.1“注"是根据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3.4.4.2取穴的一般体位: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一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腰砥部:常取俯卧位。胸部及上股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股部:常取仰卧位。侧胸、胁部及膀部:常取侧卧位一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扇,或臂外展位。一腰部、髋部、肩肿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举,或仰位,或仰卧位。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基位。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届膝,或仰卧位。—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属膝,或侧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