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00· 智能系统学报 第10卷 展现)。文献[6]针对移动机器人在传统控制器控 yp =lsin 0 lzsin(0 +0) (3) 制下自主运动时出现的不稳定状况,将模糊控制策 对末端坐标进行积分得到末端速度方程: 略引入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通过分析比较 xa=-l1m1sin81-2(ω1+w2)sin(8+82)(4) 不同的控制方法,设计了由速度误差率和速度误差 y'm=l101c0s81+l2(ω1+w2)os(6+62)(5) 变化率为输入、电机输出功率为输出的双输入单输 式中:w1=0'1,02=8'2,将式(4)和(5)整理并写成 出模糊逻辑控制器。文献[7]模仿人工预瞄驾驶行 如下矩阵形式(即雅克比矩阵[]): 为,提出了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模糊控制方法,实 验表明,该模糊控制方法可保证移动机器人快速、准 确地沿着各种参考轨迹行走,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式中:S1=sin01,C,=cos01,S2=sin82,C2=cos62, 文献[8]在智能轮椅机器人中使用超声波的探测距 S12=sin(01+02),Ce=cos(01+02)。 离作为输入信号,经模糊控制技术处理后,输出机器 对二连杆机械臂末端速度方程(3)~(4)进行 人左右轮的转动速度来实现超声波避障。 求导得到末端加速度方程: 本文首先对二连杆投球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建 x”+(l1S1+l2S2)a1+l2S12a2= 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 -[(l,C1+l2C2)w21+l2C12w2+2l2w1ω2C2] 究,通过PID和模糊PID2种控制方法,实现二连杆 投球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有效控制,用MATLAB软件 (7) 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y”d+(l1S1+l2S12)a1+l2S12a2= -[(L1S1+l2S12)w21=l2S12w22+2l2w1w2S12] 1二连杆投球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 (8) 1.1二连杆机械臂 式中:a1=0”1,2=0"”2,二连杆机械臂质心位置的 机械手臂是机器人重要构成部件。图1为二杆 加速度与关节处的变量之间关系如下: 机械臂结构图,其中日,和6,分别为关节1、2转角, (Ac +rS=-rCWi L1和2分别为第1、2根杆的长度,r,为关节1到第1 (9) (Aay-riCia1=-rSwi 根杆质心的距离,12为关节2到第2根杆质心的距 A2+(l1S+T2S2)a1+T2S2a2= 离,M.为负载质量。 (L1C1+l2C12)w21+l2C12w2+2l1w1ω2C2(10) A+(L1C,+r2C2)a1+r2C12a2= (化+,5a)a+4soa+2以@,o,Sa(1) 分别对机械臂两连杆的隔离体[o]进行力及力矩的 分析,求得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 1.2机械臂动力学方程 首先,对二连杆平面投球机器人的第1根连杆 应用牛顿定律,受力分析如图2所示。 图1二连杆机械臂结构 Fig.1 Dual-arm mechanical structure 式(1)是二连杆机械臂的矢量方程,其中R,、 R,是沿T1和T2方向上的矢量,R为合成矢量。由 于在二连杆机械臂中,各连杆的长度保持不变,但它 18 们各自的方位却随机构的运动而改变,所以矢量方 程对时间求导将闭环矢量方程分解成2个标量表达 图2第1根连杆受力分析 式,分别沿x、y方向分解。 Fig.2 The first arm force analysis R=R+R2 (1) R相应于x和y的坐标方程为 图2中,FoF2.分别代表第1根杆2端所受x x=l1c0s8+l2c0s(81+02) (2) 方向的力,F,、F,分别代表第1根杆2端所受y方展现[5] 。 文献[6]针对移动机器人在传统控制器控 制下自主运动时出现的不稳定状况,将模糊控制策 略引入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中。 通过分析比较 不同的控制方法,设计了由速度误差率和速度误差 变化率为输入、电机输出功率为输出的双输入单输 出模糊逻辑控制器。 文献[7]模仿人工预瞄驾驶行 为,提出了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模糊控制方法,实 验表明,该模糊控制方法可保证移动机器人快速、准 确地沿着各种参考轨迹行走,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文献[8]在智能轮椅机器人中使用超声波的探测距 离作为输入信号,经模糊控制技术处理后,输出机器 人左右轮的转动速度来实现超声波避障。 本文首先对二连杆投球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建 模,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机器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研 究,通过 PID 和模糊 PID2 种控制方法,实现二连杆 投球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有效控制,用 MATLAB 软件 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 二连杆投球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 1.1 二连杆机械臂 机械手臂是机器人重要构成部件。 图 1 为二杆 机械臂结构图,其中 θ1 和 θ2 分别为关节 1、2 转角, l 1 和 l 2 分别为第 1、2 根杆的长度, r1 为关节 1 到第 1 根杆质心的距离, r2 为关节 2 到第 2 根杆质心的距 离, Mpl 为负载质量。 图 1 二连杆机械臂结构 Fig. 1 Dual⁃arm mechanical structure 式(1) 是二连杆机械臂的矢量方程,其中 R1 、 R2 是沿 r1 和 r2 方向上的矢量, Rpl 为合成矢量。 由 于在二连杆机械臂中,各连杆的长度保持不变,但它 们各自的方位却随机构的运动而改变,所以矢量方 程对时间求导将闭环矢量方程分解成 2 个标量表达 式,分别沿 x、y 方向分解。 Rpl = R1 + R2 (1) Rpl 相应于 x 和 y 的坐标方程为 xpl = l 1 cos θ1 + l 2 cos(θ1 + θ2 ) (2) ypl = l 1 sin θ1 + l 2 sin(θ1 + θ2 ) (3) 对末端坐标进行积分得到末端速度方程: x′pl = - l 1ω1 sin θ1 - l 2(ω1 + ω2)sin(θ1 + θ2) (4) y′pl = l 1ω1 cos θ1 + l 2(ω1 + ω2 )cos(θ1 + θ2 ) (5) 式中: ω1 = θ′1 ,ω2 = θ′2 ,将式(4)和(5)整理并写成 如下矩阵形式(即雅克比矩阵[9] ): x′pl y′pl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 - l 1 S1 - l 2 S12 - l 2 S12 l 1C1 + l 2C12 l 2C12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ω1 ω2 é ë ê ê ù û ú ú (6) 式中: S1 = sin θ1,C1 = cos θ1,S2 = sin θ2,C2 = cos θ2, S12 = sin(θ1 + θ2),C12 = cos(θ1 + θ2) 。 对二连杆机械臂末端速度方程(3) ~ (4) 进行 求导得到末端加速度方程: x″pl + (l 1 S1 + l 2 S12 )α1 + l 2 S12α2 = - [(l 1C1 + l 2C12 )ω21 + l 2C12ω22 + 2l 2ω1ω2C12 ] (7) y″pl + (l 1 S1 + l 2 S12 )α1 + l 2 S12α2 = - [(l 1 S1 + l 2 S12 )ω21 = l 2 S12ω22 + 2l 2ω1ω2 S12 ] (8) 式中: α1 = θ″1 ,α2 = θ″2 ,二连杆机械臂质心位置的 加速度与关节处的变量之间关系如下: Ac1x + r1 S1α1 = - r1C1ω 2 1 Ac1y - r1C1α1 = - r1 S1ω 2 1 { (9) Ac2x + (l 1 S1 + r2 S12 )α1 + r2 S12α2 = (l 1C1 + l 2C12 )ω21 + l 2C12ω22 + 2l 1ω1ω2C12 (10) Ac2y + (l 1C1 + r2C12 )α1 + r2C12α2 = (l 1 S1 + l 2 S12 )ω21 + l 2 S12ω22 + 2l 2ω1ω2 S12 (11) 分别对机械臂两连杆的隔离体[10] 进行力及力矩的 分析,求得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 1.2 机械臂动力学方程 首先,对二连杆平面投球机器人的第 1 根连杆 应用牛顿定律[11] ,受力分析如图 2 所示。 图 2 第 1 根连杆受力分析 Fig. 2 The first arm force analysis 图 2 中,F01x、F21x分别代表第 1 根杆 2 端所受 x 方向的力,F01y、F21y分别代表第 1 根杆 2 端所受 y 方 ·400·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0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