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 “自我”诞生的寓言 重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金理 在余华自己的解释中,《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害,在此意义上是一种“创伤”。诚如弗洛伊德的发 下简称《远行》)曾被理解为源自一则新闻报道的灵现,“创伤与其说是一种潜意识的症候,不如说是 感触发1,也被追认为获得先锋性质的“真实观”种历史症候,这一症候天然地指向创伤和历史的复杂 之后的创作起点(2。自然,任何权威阐释者(比如矛盾关系”(4)。 文学史家、批评家)乃至原作者本人都无法“封锁” 中国先锋主义者们大多在成长的阶段经历了 一部作品的题旨。诚如萨义德所言“作者并不是机械文化大革命这个将元话语的威胁强加于每个个人的 地为意识形态、阶级或经济历史所驱使;但是我相时代,这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威胁,作为心理的攻 信,作者的确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社会中,在不同程度击,最终成为先锋派作家们试图描述的东西。”( 上塑造着他们的历史和社会经验,也为他们的历史和《远行》完成于1986年底,该年余华的不少作品(比 经验所塑造”3,本文正是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经验的如《一九八六年》)都可以在试图描述“文革”精神 辩证关系,将《远行》理解为一则“自我”诞生的寓创伤的意义上得到理解,“那一年,还是一个作家比 言。这部小说既宣告了“自我”的诞生,但这一“自较关注写作题材的年代,我也不能免俗,所以,那个 我”又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有可能走人消极的困时候我就一直想写‘文革’…我想用一种独特的方 境,也有可能重新开放。而恰当理解“自我”观念,式,别人都没有的方式来表达‘文革”,作家在自述 必须通过持久地(而非一次性地、幻想一劳永逸地)中还表示,对他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来说,‘文革 与社会语境的互动来展开。本文结合文本细读,希望永远不会过去”,而动乱造成人的精神创伤,正是那 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反思性的工作。 一时期余华的创作资源之一6) 这种理解不仅在作家的自述中成立,也能通过 对文本的解读来加以支持。“我在这条路上走了整整 天,已经看了很多山和很多云。所有的山所有的 《远行》是余华先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云,都让我联想起了熟悉的人。我就朝着它们呼唤他 说并不仅仅在形式实验上具有意义,如果我们对小说们的绰号。所以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 进行细致的历史阐释学分析,就能发现其中蕴含着·尽管“我”强调“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 某种在“文革”暴力阴影下的症候性体验。“文革”飘”,意思是已经开始成熟;尽管“我”实际上已经 是一场灾难性事件,对人造成持续而深远的心理伤投入到一个外部世界中,但其实“我”还没有作好准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