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716 工程科学学报,第43卷,第5期 由图8(a)可知,191~195s桩侧土抗力曲线沿 由图8(b)可知,桩逆载侧内壁土抗力沿埋深 埋深几乎重合,承担的荷载基本不变,在淤泥质黏 分布规律与顺载侧内壁土抗力基本一致,仅在距 土层中土抗力呈指数型增加,在淤泥土层中土抗 桩底端2m范围内有所不同. 力呈对数型增加.粉砂土中土抗力先增大后减小, 2.6不同循环次数下桩身位移 在距桩底端1/3粉砂土层层厚处土抗力值达到最 为了研究水平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不 大,说明桩内部土体绕此处发生旋转,使得此处以 同循环时泥面处和桩底端水平位移时程曲线进行 上桩侧土抗力增加,而以下由于桩与土脱离,而造 了对比分析,第N次循环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 成桩侧土抗力减小. 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 30 2.0 W=20 (b) W=100 1.5 20 W=200 w=300 1.0 10 =400 0.5 500 0 0 -10 0.5 =20 W=100 -1.0 =200 -20 W=300 -1.5 =400 -30 W=500 -2.0 0 6 2 4 6 10 Time/s Time/s 图9第N次循环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位移.(a)泥面处:(b)桩底端 Fig.9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shaft at mud surface and pile bottom at the Nth cycle:(a)at the mud level;(b)bottom end of pile 由图9(a)可知,前3s泥面处桩身位移随着循环 时,5s位移最大,第10s位移最小,说明随着循环 次数的增加沿y轴逐渐下移,位移绝对值先减小后增 次数的增加,产生最大水平位移的时间点滞后.不 加,3~5s位移全部为正,而5~8s泥面处桩身位移 同循环次数下正向位移最大值分别为26.41、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沿y轴逐渐上移,后2s位移全 27.51、26.28、27.93、26.8和28.32mm,负向位移最 部为负,由于结构和荷载的对称性,正向荷载作用时 大值分别为-26.79、-27.85、-26.46、-28.02、-26.72 和负向荷载作用时桩身水平位移规律类似.不同循 和-28.14mm,同一时刻下发生的桩身最大位移值 环时泥面处桩身水平位移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桩身最大位移不 从图9(a)还可以看出,第20次和第100次循 断累积.由图9(b)可知,桩底端水平位移与泥面处 环时位移最大正值和最小负值分别发生在3和8s, 桩身水平位移规律类似, 在第200次和第300次循环时在4和9s分别产生 第N次循环结束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 最大正值和最小负值,当循环次数为400和500次 位移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 0 1.8 (a) (b) 1.6 -5 1.4 -10 12 -15 0.8 -20 0.6 -25 0.2 -30 100 200 300 400 500 100 200300 400 500 Number of cycles Number of cycles 图10第N次循环结束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位移.()泥面处:(b)桩底端 Fig.10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body at the mud surface and pile bottom at the end of the Nth cycle:(a)at the mud level:(b)bottom end of pile由图 8(a)可知,191~195 s 桩侧土抗力曲线沿 埋深几乎重合,承担的荷载基本不变,在淤泥质黏 土层中土抗力呈指数型增加,在淤泥土层中土抗 力呈对数型增加. 粉砂土中土抗力先增大后减小, 在距桩底端 1/3 粉砂土层层厚处土抗力值达到最 大,说明桩内部土体绕此处发生旋转,使得此处以 上桩侧土抗力增加,而以下由于桩与土脱离,而造 成桩侧土抗力减小. 由图 8(b)可知,桩逆载侧内壁土抗力沿埋深 分布规律与顺载侧内壁土抗力基本一致,仅在距 桩底端 2 m 范围内有所不同. 2.6    不同循环次数下桩身位移 为了研究水平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不 同循环时泥面处和桩底端水平位移时程曲线进行 了对比分析,第 N 次循环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 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如图 9 所示. 0 2 4 6 8 10 −30 −20 −10 0 10 20 30 (a) Horizontal displacement/mm Time/s Time/s N=20 N=100 N=200 N=300 N=400 N=500 N=20 N=100 N=200 N=300 N=400 N=500 0 2 4 6 8 10 −2.0 −1.5 −1.0 −0.5 0 0.5 1.0 1.5 2.0 (b) Horizontal displacement/mm 图 9    第 N 次循环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位移. (a)泥面处;(b)桩底端 Fig.9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shaft at mud surface and pile bottom at the Nth cycle: (a) at the mud level; (b) bottom end of pile 由图 9(a)可知,前 3 s 泥面处桩身位移随着循环 次数的增加沿 y 轴逐渐下移,位移绝对值先减小后增 加,3~5 s 位移全部为正,而 5~8 s 泥面处桩身位移 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沿 y 轴逐渐上移,后 2 s 位移全 部为负,由于结构和荷载的对称性,正向荷载作用时 和负向荷载作用时桩身水平位移规律类似. 不同循 环时泥面处桩身水平位移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从图 9(a)还可以看出,第 20 次和第 100 次循 环时位移最大正值和最小负值分别发生在 3 和 8 s, 在第 200 次和第 300 次循环时在 4 和 9 s 分别产生 最大正值和最小负值,当循环次数为 400 和 500 次 时,5 s 位移最大,第 10 s 位移最小,说明随着循环 次数的增加,产生最大水平位移的时间点滞后. 不 同 循 环 次 数 下 正 向 位 移 最 大 值 分 别 为 26.41、 27.51、26.28、27.93、26.8 和 28.32 mm,负向位移最 大值分别为−26.79、−27.85、−26.46、−28.02、−26.72 和−28.14 mm,同一时刻下发生的桩身最大位移值 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桩身最大位移不 断累积. 由图 9(b)可知,桩底端水平位移与泥面处 桩身水平位移规律类似. 第 N 次循环结束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 位移变化曲线如图 10 所示. 0 100 200 300 400 500 −30 −25 −20 −15 −10 −5 0 (a) Horizontal displacement/mm Number of cycles 0 100 200 300 400 500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b) Horizontal displacement/mm Number of cycles 图 10    第 N 次循环结束时泥面处桩身和桩底端水平位移. (a)泥面处;(b)桩底端 Fig.10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pile body at the mud surface and pile bottom at the end of the Nth cycle: (a) at the mud level; (b) bottom end of pile · 716 · 工程科学学报,第 43 卷,第 5 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