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服了,就推广。一一摸着石头过河。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改革领导方法 在实践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如下的变化 1、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问题 公有经济等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 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 骨干企业。 十六大:必须亳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 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 2004年的人大修宪赋予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同等的法律地位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目标 1987年的十三大: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 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推进企业的改革 1992年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00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配领域: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让一部分地区 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提出, 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分配政策强调:“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 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 方面,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1992年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7年十五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002年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 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 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推进措施。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发展 1、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1)80-90年代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 80年代邓小平有两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第一次是在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提出 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 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重点在于兴利除弊,为什么?总结以往的历史经 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 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制度方面的好 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 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9 服了,就推广。——摸着石头过河。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改革领导方法。 在实践中,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如下的变化: 1、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问题: 公有经济等于国有经济: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 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 骨干企业。 十六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 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 2004 年的人大修宪赋予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同等的法律地位。 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984 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目标。 1987 年的十三大: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要 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来推进企业的改革。 1992 年的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3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2000 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分配领域: 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让一部分地区 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 1987 年十三大:第一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提出, 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 分配政策强调:“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 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 方面,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1992 年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7 年十五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002 年十六大: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和 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03 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 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等具体推进措施。 (二)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的发展 1、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 (1)80-90 年代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 80 年代邓小平有两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第一次是在 1980 年 8 月,邓小平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在讲话中,邓小平提出 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 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重点在于兴利除弊,为什么?总结以往的历史经 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邓小平认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 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制度方面的好 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 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