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关于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的读书报告 页码,1/3 关于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 材料0104田国鹏指导老师李蕾 非平衡相变是非线性系统在远离平衡条件下,随者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中非平衡定态的数目和 性质发生突变的现象.近年来,表面催化反应中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非线性 化学中重要内容之一 1986年Ziff,Zulari和Barshad以C0表面催化反应为原型,提出一个简单的双分子 单分子 反应模型(DM模型), .献中通常把这个非平衡的动力学相变模型称为2GB模型。ZGB模型突出了表面 催化反应中的几个关键反应过程: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过程,吸附态反应物之间的反应过程以及生成物 的脱附过程.然而,它也忽略了实际反应体系中的许多细节.在ZGB模型的启发下,人们研究发现,许多 其他表面反应模型中,也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若用D代表双分子(Dimer),用M代表单 子(Monomer),则人们所提出来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模型有M模型,DD模型,DDM模型,DMM模型等 等 在表面催化反应中,Ziff,Zulari和Barshad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首先发现存在着非平衡动力 学相变现象.在ZGB模型中,所考虑的具体对象是C0在单晶体催化剂表面上的非自相的催化氧化反应动 力学模型是如下不可逆反应过程: (1) 02+2S -20ad 2 COad +0ad-C02 2S (3) 他们把催化剂表面上活性位的分布,取为简单四方的二维晶格点阵模型,符号S就代表这种点阵上 的空位,符号ad代表表面上的吸附态,在ZGB模型,步骤(1)是C0分子在一个空位S上的随机吸附过程, 形成表面吸附态C0d:步骤(②)是02分子在两个近邻空位2S上的随机吸附,并离解为两个0原子的 过程,形成表面吸附态0ad:步骤(3)是两个近邻表面吸附态C0ad和0ad的表面反应过程,形成的产物 C02立即从表面上脱附,再生两个近邻空位2S. 上述的反应机理源于Langmair-一linshelwood(LH)反应机理.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 如下: 当一个气相C0分子碰撞到四方点阵的任一空位S上,即被吸附,若碰撞到已被占据的格位上,则此 C0分子被弹离表面,使一次实验终止. 2 在被吸附的C0分子的四个最近邻中,若有一个已被0原子占据,则两者发生表面反应,形成产物立 即脱附,再生两个空位。 3 当一个气相02分子碰撞到四方点阵上两个最近邻空位S时,即被吸附并解离.形成两个0ad.若仍 有一个被占据时,则02分子被弹离表面,此次试验也终止 4 在被吸附的的6个最近邻空位中,若有一个已被分子占据,则两者发生反应,形成产物后立即脱附, 也再生两个近邻空位. file://E:\TDDOWNLOAD\dsbg\dsbg09.htm 2008-4-22 关于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 材料0104   田国鹏    指导老师    李蕾     非平衡相变是非线性系统在远离平衡条件下,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系统中非平衡定态的数目和 性质发生突变的现象.近年来,表面催化反应中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非线性 化学中重要内容之一. 1986年Ziff,Zulari 和Barshad以CO表面催化反应为原型,提出一个简单的双分子-----单分子 反应模型(DM模型),在.献中通常把这个非平衡的动力学相变模型称为ZGB模型. ZGB模型突出了表面 催化反应中的几个关键反应过程: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过程,吸附态反应物之间的反应过程以及生成物 的脱附过程.然而,它也忽略了实际反应体系中的许多细节.在ZGB模型的启发下,人们研究发现,许多 其他表面反应模型中,也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若用D代表双分子(Dimer), 用M代表单 分子(Monomer),则人们所提出来的非平衡动力学相变模型有MM模型,DD模型,DDM 模型,DMM 模型等 等. 在表面催化反应中, Ziff,Zulari 和Barshad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首先发现存在着非平衡动力 学相变现象.在ZGB模型中,所考虑的具体对象是CO在单晶体催化剂表面上的非自相的催化氧化反应动 力学模型是如下不可逆反应过程:   CO + S → COad                     (1)        O2 + 2S → 2Oad                     (2)        COad +Oad→CO2 + 2S               (3) 他们把催化剂表面上活性位的分布,取为简单四方的二维晶格点阵模型,符号S就代表这种点阵上 的空位,符号ad代表表面上的吸附态, 在ZGB模型,步骤(1)是CO分子在一个空位S上的随机吸附过程, 形成表面吸附态COad ;步骤(2)是 O2分子在两个近邻空位2S上的 随机吸附,并离解为两个 O原子的 过程,形成表面吸附态 Oad;步骤(3)是两个近邻表面吸附态 COad和Oad的表面反应过程,形成的产物 CO2立即从表面上脱附,再生两个近邻空位2S. 上述的反应机理源于Langmair—Hinshelwood(LH)反应机理.在计算机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 如下: 1 当一个气相CO分子碰撞到四方点阵的任一空位S上,即被吸附,若碰撞到已被占据的格位上,则此 CO分子被弹离表面,使一次实验终止. 2 在被吸附的CO分子的四个最近邻中,若有一个已被O原子占据,则两者发生表面反应,形成产物立 即脱附,再生两个空位. 3 当一个气相O2分子碰撞到四方点阵上两个最近邻空位S时,即被吸附并解离,形成两个Oad .若仍 有一个被占据时,则O2分子被弹离表面,此次试验也终止. 4 在被吸附的的6个最近邻空位中,若有一个已被分子占据,则两者发生反应,形成产物后立即脱附, 也再生两个近邻空位. 关于非平衡动力学相变的ZGB模型的读书报告 页码,1/3 file://E:\TDDOWNLOAD\dsbg\dsbg09.htm 2008-4-22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