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篇总论 114)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如色甘酸钠(pKa=2.0)在胃肠道基本都已离子化,由于离子障原 因,吸收均较难。pKa小于4的弱碱性药物如地西泮(pKa=3.3)及pa大于7.5的弱酸性 药物如异戊巴比妥(pKa=7.9)在胃肠道pH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载 体主动转动而吸收的,这一主动转运机制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比较密切。易 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较 快。少量大分子蛋的可能通过细胞,间隙或经粘膜细胞内吞后吸收,这是某些食物蛋白 过敏的原因。极性高的药物也不是绝对不能吸收,可与粘蛋白形成离子对复合物,消除 电荷后吸收。固体药物不能吸收,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 disintegration)、溶 解( dissolution)后才可能被吸收 (1)胃肠道给药:口服( per os)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内pH接近中性,粘膜 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是主要吸收部位。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 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在肝脏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叫做首关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这是进化获得的对毒物的保护机制,例如硝酸甘油吸收良好,但绝大部分在 肝脏消除,能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甚微。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是吸收较 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对胃刺激大、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于昏迷及婴 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舌下( sublingual)及直肠( per rectum)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 收也较迅速,但吸收药量少而且不规则,较少应用 (2)注射给药:静脉注射( intravenous,iv)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 收过程。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im)及皮下注射( subcutaneous,sc)药物也可全部吸收, 般较口服快。小分子药物经毛细管、较大分子药物则经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 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 物的局部作用。同理,休克时im或sc给药吸收缓慢,如果误为剂量不足而反复注射,当 循环恢复正常时,药物吸收加速可致中毒。动脉注射( intra- arterial,ia)可将药物输送至 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 脉以治疗心肌梗塞。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如局部麻醉。 注射给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如果计算剂量有误,过量注入将无法回收 (3)呼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与血液只隔肺胞上皮及毛细管内皮各 层,而且血流量大,药物只要能到达肺泡,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 药)可直接进入肺泡。药物溶液需要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气溶胶( aerosol)可将药液雾化 为直径达5m左右微粒,可以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如在雾化器及口鼻罩间加用一个气 室则效果更好。2μm~5μm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10um直径微粒可在小支气管 沉积。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较大雾粒的喷雾剂( nebula)只能用于 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如色甘酸钠($%& ’ ("))在胃肠道基本都已离子化,由于离子障原 因,吸收均较难。$%& 小于 # 的弱碱性药物如地西泮($%& ’ *"*)及 $%& 大于 +", 的弱酸性 药物如异戊巴比妥($%& ’ +"-)在胃肠道 $. 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 , / 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载 体主动转动而吸收的,这一主动转运机制对药物在体内分布及肾排泄关系比较密切。易 化扩散(0&12324&456 62007829:)是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方式,如葡萄糖的吸收速度较 快。少量大分子蛋的可能通过细胞,间隙或经粘膜细胞内吞后吸收,这是某些食物蛋白 过敏的原因。极性高的药物也不是绝对不能吸收,可与粘蛋白形成离子对复合物,消除 电荷后吸收。固体药物不能吸收,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6282:45;<&429:)、溶 解(6288937429:)后才可能被吸收。 (!)胃肠道给药:口服($5< 98)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小肠内 $. 接近中性,粘膜 吸收面广,缓慢蠕动增加药物与粘膜接触机会,是主要吸收部位。药物吸收后通过门静 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在肝脏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叫做首关消除(02<84 $&88 532=2:&429:),这是进化获得的对毒物的保护机制,例如硝酸甘油吸收良好,但绝大部分在 肝脏消除,能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甚微。多数药物口服虽然方便有效,但其缺点是吸收较 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在胃肠破坏,对胃刺激大、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于昏迷及婴 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舌下(87>32:;7&3)及直肠($5< <5147=)给药虽可避免首关消除,吸 收也较迅速,但吸收药量少而且不规则,较少应用。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2:4<&?5:978,2?)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 收过程。肌肉注射(2:4<&=78173&<,2=)及皮下注射(87>174&:5978,81)药物也可全部吸收, 一般较口服快。小分子药物经毛细管、较大分子药物则经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吸收速度 取决于局部循环,局部热敷或按摩可加速吸收,注射液中加入少量缩血管药则可延长药 物的局部作用。同理,休克时 2= 或 81 给药吸收缓慢,如果误为剂量不足而反复注射,当 循环恢复正常时,药物吸收加速可致中毒。动脉注射(2:4<& / &<45<2&3,2&)可将药物输送至 该动脉分布部位发挥局部疗效以减少全身反应。例如将溶纤药直接用导管注入冠状动 脉以治疗心肌梗塞。注射给药还可将药物注射至身体任何部位发挥作用,如局部麻醉。 注射给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如果计算剂量有误,过量注入将无法回收。 (*)呼吸道给药:肺泡表面积大(达 ())=(),与血液只隔肺胞上皮及毛细管内皮各一 层,而且血流量大,药物只要能到达肺泡,吸收极其迅速,气体及挥发性药物(如全身麻醉 药)可直接进入肺泡。药物溶液需要经喷雾器分散为微粒,气溶胶(&5<9893)可将药液雾化 为直径达 , != 左右微粒,可以达到肺泡而迅速吸收,如在雾化器及口鼻罩间加用一个气 室则效果更好。( != @ , != 直径以下的微粒可重被呼出,!) != 直径微粒可在小支气管 沉积。后者可用于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支气管哮喘。较大雾粒的喷雾剂(:5>73&)只能用于 鼻咽部的局部治疗,如抗菌、消炎、祛痰、通鼻塞等。 · A · 第一篇 总 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