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过秦 1.正面各句的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诸候之所亡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A.(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B.(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C.(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D.(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地事秦 A.以有尺寸之地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举以予人,如弃草 D.至丹以荆卿为计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然而诸候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然而诸候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既然如此,那么诸候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既然如此,就诸候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4.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形象地证明的观点是() A.薪不尽,火不灭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D。不赂者以赂者丧 十四 余幼时即嗜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 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 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过秦 论》 1.正面各句的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诸候之所亡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A.(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B.(1)与(2)句意义不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C.(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相同。 D.(1)与(2)句意义相同,(3)与(4)句指代的对象不同。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 A.以有尺寸之地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至丹以荆卿为计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然则诸候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 然而诸候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 然而诸候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C. 既然如此,那么诸候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 D. 既然如此,就诸候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4.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形象地证明的观点是( ) A.薪不尽,火不灭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不赂者以赂者丧 十四 余幼时即嗜学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当余之从 师也,负箧②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③,四支僵劲不能动, 媵人④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注]①怠:懈怠。②箧:书箱。③舍:学舍,书馆。④媵人:服侍的人。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 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⑥麻蒿:一种 植物,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⑧易:交换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