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病原 有性态为 clavie orycae-satnvae Hashioka,属子囊菌亚 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 心静 vIrens ( Cooke) Takahashi,异 名为U. oryzae( Patou) Bref.。厚垣孢子墨绿 色,球形或椭圆形,直 径4~8m×4-7um,表 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 渐变粗短、原生质浓 缩、胞壁加厚形成。发 图1-4水稻稻曲病菌 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 1.菌核萌发出子座2.子座顶部纵剖面3.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子囊及子囊孢子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下粗、单生或分枝、有 6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渐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 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4~5μm,分生孢子梗粗20~25μm。菌核扁平、 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2~20mm。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2~4粒,以2 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 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lcm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 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8个无色丝 状的子囊孢子。 厚垣孢子在3~4°C干燥条件下可存活8-14个月,但在28°C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个 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黄色的能萌发,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 12~36°C,适温25~28C,30°C虽也可部分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40°C时不能萌发, 50C时致死;pH2.77~905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plH5-7;此外,萌发需要水滴;1%2% 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棉籽糖及淘米水也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并可促进 分生孢子的产生,而1%的菊糖、1%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钾以及水稻幼苗的根、芽榨出液 和根分泌物则抑制孢子萌发:日光、荧光灯和紫外线对萌发无作用。大米粒、大米煎汁、马 铃薯煎汁和燕麦培养基及米饭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产生,但随着继代次数的 增加,菌丝生长减慢,厚垣孢子数减少。菌丝体在pH3.5-8时能生长,最适pH6.5-7.5。 病菌能产生毒素,即稻曲菌素A、B、C、D、E、F,它们对水稻胚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 抗水稻的有丝分裂。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 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 持6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 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 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 Digitaria marginata L.是 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 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病原 有性态为 Claviceps oryzae-sativae Hashioka,属子囊菌亚 门麦角菌属;无性态为 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异 名为 U. oryzae (Patou.) Bref. 。厚垣孢子墨绿 色,球形或椭圆形,直 径 4~8m×4~7m,表 面有疣状突起,由菌丝 渐变粗短、原生质浓 缩、胞壁加厚形成。发 芽后产生短小而上细 下粗、单生或分枝、有 分隔的菌丝,在其顶端 生几个椭圆形或倒鸭梨形的分生孢子,直径 4~5m,分生孢子梗粗 2.0~2.5m。菌核扁平、 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长可达 2~20mm。通常一病粒内生菌核 2~4 粒,以 2 粒着生于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为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第二年落在土中的菌核产生肉质子 座数个。子座具有一长约 1cm 的柄和一球形或帽状的顶部。子囊壳球形,埋生于子座顶部 表层,孔口外露,使子座顶部表面呈疣状突起。子囊长筒形,无色,内并列着生 8 个无色丝 状的子囊孢子。 厚垣孢子在 3~4C 干燥条件下可存活 8~14 个月,但在 28C 以上高温高湿条件下,2 个 月便丧失萌发力。厚垣孢子中,黄色的能萌发,黑色的不能萌发。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 12~36C,适温 25~28C,30C 虽也可部分萌发,但产生分生孢子数很少,40C 时不能萌发, 50C 时致死;pH 2.77~9.05 之间都能萌发,但最适 pH 5~7;此外,萌发需要水滴;1%~2% 葡萄糖、蔗糖、果糖、甘露糖,麦芽糖、棉籽糖及淘米水也有利于厚垣孢子萌发,并可促进 分生孢子的产生,而 1%的菊糖、1%的尿素、硫酸铵、氯化钾以及水稻幼苗的根、芽榨出液 和根分泌物则抑制孢子萌发;日光、荧光灯和紫外线对萌发无作用。大米粒、大米煎汁、马 铃薯煎汁和燕麦培养基及米饭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厚垣孢子的产生,但随着继代次数的 增加,菌丝生长减慢,厚垣孢子数减少。菌丝体在 pH3.5~8.5 时能生长,最适 pH6.5~7.5。 病菌能产生毒素,即稻曲菌素 A、B、C、D、E、F,它们对水稻胚芽有明显抑制作用,能 抗水稻的有丝分裂。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地面越冬,第二年 7~8 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 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 持 6 个月的发芽力。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害花器和幼颖。在北方稻区一 年只发生一次,在南方稻区则以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或早抽穗的水稻 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有人认为马唐属杂草 Digitaria marginita L. 是 稻曲病菌的中间寄主。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 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增殖,并形成孢子座。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出 图 1-4 水稻稻曲病菌 1.菌核萌发出子座 2.子座顶部纵剖面 3.子座内的子囊壳纵剖面; 4.子囊及子囊孢子 5.厚垣孢子及其着生在菌丝上的状态 6.厚垣孢子的萌发(引自浙江农业大学编《农业植物病理学》)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