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章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是指在预定的作用及材料性能条件下,确定构件按功能 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要求。 自从19世纪末钢筋混凝士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出现以来,随着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 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钢筋混凝士结构设计理论,是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计算法。这种方 法要求在规定的标准荷载作用下,按弹性理论计算得到的构件截面任一点的应力应不大于规 定的容许应力,而容许应力是由材料强度除以安全系数求得的,安全系数则依据工程经验和 主观判断来确定。然而,由于钢筋混凝土并不是 一种弹性匀质材料,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塑性 性能,因此,这种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是不可能如实地反映构件截面破坏时的应力 状态和正确地计算出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的。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了考虑钢筋混凝士塑性性能的破坏阶段计算方法。它 以充分考虑材料塑性性能的结构构件承载能力为基础,使按材料标准极限强度计算的承载能 力必须大于计算的最大荷载产生的内力。计算的最大荷载是由规定的标准荷载乘以单一的安 全系数而得出的。安全系数仍是依据工程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 随着对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变异性的进一步研究,前苏联在20世纪0年代又率先提出了 极限状态计算法。极限状态计算法是破坏阶段计算法的发展,它规定了结构的极限状态,并 把单一安全系数改为三个分项系数,即荷载系数、材料系数和工作条件系数。从而把不同的 外荷载、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构件的受力性质等,都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区别开来,使不同的 构件具有比较一致的安全度,而部分荷载系数和材料系数基本上是根据统计资料用概率方法 确定的。因此,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半经验、半概率的“三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我国原 《公路桥规》(1985)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方法。 20世纪0年代以来,国际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土木工程 领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例如,加拿大分别于1975年和19年率先颁发了基于可靠度的房 屋建筑和公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1977年,原联邦德国编制了《确定建筑物安全度的基础》 作为编制其他规范的基本依据:1978年,北欧五国的建筑委员会提出了《结构荷载与安全 度设计规程》:美国国家标准局于1980年提出了《基于概率的荷载准则》:英国于1982年在 B$5400桥梁设计规范中引入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内容。这充分表明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理 论和设计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建筑结构领域开展结构可靠度理论和应用研 究工作,但很快取得成效。1984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68-84), 该标准提出了以可靠性为基础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统一原则。经过努力,适于全国并更具综 合性的《工程结构可可党府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92)于192年正式发布。在编制全国 统一标准的同时,1986年国家计委又先后下达了其他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 编制任务,其中《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92),、《铁路工程结构可靠 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16-9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 分别于1992年、1994年和1999年正式发布。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全面引入了结构可靠性理论, 把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均视为随机变量,以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为基础,运 2,2-1 第 2 章 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是指在预定的作用及材料性能条件下,确定构件按功能 要求所需要的截面尺寸、配筋和构造要求。 自从 19 世纪末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建筑工程中出现以来,随着生产实践的经验积累 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是采用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容许应力计算法。这种方 法要求在规定的标准荷载作用下,按弹性理论计算得到的构件截面任一点的应力应不大于规 定的容许应力,而容许应力是由材料强度除以安全系数求得的,安全系数则依据工程经验和 主观判断来确定。然而,由于钢筋混凝土并不是一种弹性匀质材料,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塑性 性能,因此,这种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是不可能如实地反映构件截面破坏时的应力 状态和正确地计算出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的。 20 世纪 30 年代,前苏联首先提出了考虑钢筋混凝土塑性性能的破坏阶段计算方法。它 以充分考虑材料塑性性能的结构构件承载能力为基础,使按材料标准极限强度计算的承载能 力必须大于计算的最大荷载产生的内力。计算的最大荷载是由规定的标准荷载乘以单一的安 全系数而得出的。安全系数仍是依据工程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 随着对荷载和材料强度的变异性的进一步研究,前苏联在 20 世纪 50 年代又率先提出了 极限状态计算法。极限状态计算法是破坏阶段计算法的发展,它规定了结构的极限状态,并 把单一安全系数改为三个分项系数,即荷载系数、材料系数和工作条件系数。从而把不同的 外荷载、不同的材料以及不同构件的受力性质等,都用不同的安全系数区别开来,使不同的 构件具有比较一致的安全度,而部分荷载系数和材料系数基本上是根据统计资料用概率方法 确定的。因此,这种计算方法被称为半经验、半概率的“三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我国原 《公路桥规》(1985)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上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土木工程 领域逐步进入实用阶段。例如,加拿大分别于 1975 年和 1979 年率先颁发了基于可靠度的房 屋建筑和公路桥梁结构设计规范;1977 年,原联邦德国编制了《确定建筑物安全度的基础》 作为编制其他规范的基本依据;1978 年,北欧五国的建筑委员会提出了《结构荷载与安全 度设计规程》;美国国家标准局于 1980 年提出了《基于概率的荷载准则》;英国于 1982 年在 BS5400 桥梁设计规范中引入了结构可靠度理论的内容。这充分表明土木工程结构的设计理 论和设计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我国虽然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建筑结构领域开展结构可靠度理论和应用研 究工作,但很快取得成效。1984 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 68-84), 该标准提出了以可靠性为基础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统一原则。经过努力,适于全国并更具综 合性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92)于 1992 年正式发布。在编制全国 统一标准的同时,1986 年国家计委又先后下达了其他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 编制任务,其中《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8-92)、《铁路工程结构可靠 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216-9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1999) 分别于 1992 年、1994 年和 1999 年正式发布。 《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 50283-1999)全面引入了结构可靠性理论, 把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均视为随机变量,以大量现场实测资料和试验数据为基础,运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