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节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生平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煕宁二年(1069),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元祐元年(1086),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 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二、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平易、重实用、圆通。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 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 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与辞达而己的观点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 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 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三、散文和辞赋 散文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似乎不合 义理的惊人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 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 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思想和散文创作 一、生平 景祐四年(1037),苏轼生于眉山 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弟苏辙随父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1061),应中制科入第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苏轼还朝,王安石变法。熙宁年间,苏轼先后被派往杭州、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地方官。 元丰二年(1079),苏轼于湖州任上被捕,“乌台诗案”发。被贬黄州。 元丰三至六年,苏轼于黄州生活。元丰七年,改贬汝州。 元祐元年(1086),苏轼调回京都。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六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后先后被派知颍州、扬 州、定州等地。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 元符三年(1100),苏轼奉诏内迁。次年病逝。 二、思想 1、苏轼儒、道、释三家兼融调和的思想:平易、重实用、圆通。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 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 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观与辞达而已的观点。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 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 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 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三、散文和辞赋 散文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似乎不合 义理的惊人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 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 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