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4 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2期 对德经济战略则是成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将惩罚德国的措施转变为重建德 国,并提供马歇尔计划等大规模的国际援助,战后的欧洲才能有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这样的 安排最终也惠及美国。俄罗斯与德国同为美国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何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在 俄罗斯失败了,但却在德国取得了成功? 一、对德与对俄援助的不同成效:不同的视角 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让俄罗斯日益疏远美国:而对联邦德国实施的经济战略塑造了 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国际关系不同流派会从全然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 自由制度主义者强调国际制度的力量。约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在其著作《大战胜 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中指出: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霸权是不情愿的霸权;也 是民主的、开放的霸权。它在战后建立的制度对自己形成约束,并建立了一套将各大国捆绑 在一起的政府间制度安排,从而将世界各国锁定在有利的战后秩序中。因此,美国能成功地 转变德国,有赖于强大的国际制度。但是制度主义者却需要回答: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制度为 何无助于将俄罗斯转变为西方国家的可靠伙伴? 建构主义者强调理念、规范的力量。克雷格·帕森斯(Craig Parsons)认为二战结束以后,欧 洲具有“准联邦制”特点的一体化进程离不开理念的作用。在法国政治精英的推动下,从“欧 共体”到“欧盟”这样一套独特的政治理念在法国形成演变。这一理念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最终推动了战后欧洲一体化,也实现了法德和解。2而泰德·霍普夫(Ted Hopf)则强调俄罗斯 普通民众的共识迫使俄罗斯领导人改变了对世界政治的看法。俄罗斯的精英要求推进自由 化、民主化、私有化,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走得更近:而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则持有不同的 看法。当大众的理念和精英发生分歧时,大众观念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使俄罗斯无法走向西 方。【1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民众对走近西方还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民众态度的转 变离不开俄罗斯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 现实主义者会宣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联邦德国能走到一起,有赖于一个强大的竞争对 手苏联的存在。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演,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 在应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并与俄罗斯展开更多合作。现实主义往往宣称国家在国家利益的选 择上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国家利益是给定的,国家的首要利益是要确保生存最大化。不过,确 保国家安全的选择却不止有一条道路。同样是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服务,美国在二战结束 以后对德国的经济战略与冷战结束以后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就大相径庭。世界政治在逐步 演化,即便从现实主义政治经济的视角来审视,也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国家并非如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那样脆弱。米尔斯海默从大国都拥有进攻 能力、也难以把握他国意图等特征推出了国家生存环境极端严峻。但是,现代国家所处的国 际环境却不同于以往。国际关系史上,军事竞争跌宕起伏、异常残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往往 是生存与毁灭的竞争、灭国的竞争。公元990年,欧洲存在几千个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到公 元1550年,只剩下了500余个;到1780年还剩100个左右。1因此,为了确保国家生存,国家在 实施对外经济战略时往往无所不用其极。查尔斯·利普森(Charles Lipson)宣称国家在安全领 NORTHEAST ASIA FORUM ?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NORTHEAST ASIA FORUM 东北亚论坛 2015 年第 2 期 对德经济战略则是成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将惩罚德国的措施转变为重建德 国,并提供马歇尔计划等大规模的国际援助,战后的欧洲才能有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这样的 安排最终也惠及美国。俄罗斯与德国同为美国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何美国的对外经济战略在 俄罗斯失败了,但却在德国取得了成功? 一、对德与对俄援助的不同成效:不同的视角 美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让俄罗斯日益疏远美国;而对联邦德国实施的经济战略塑造了 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国际关系不同流派会从全然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 自由制度主义者强调国际制度的力量。约翰·伊肯伯里(John Ikenberry)在其著作《大战胜 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中指出: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霸权是不情愿的霸权;也 是民主的、开放的霸权。它在战后建立的制度对自己形成约束,并建立了一套将各大国捆绑 在一起的政府间制度安排,从而将世界各国锁定在有利的战后秩序中。[1] 因此,美国能成功地 转变德国,有赖于强大的国际制度。但是制度主义者却需要回答: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制度为 何无助于将俄罗斯转变为西方国家的可靠伙伴? 建构主义者强调理念、规范的力量。克雷格·帕森斯(Craig Parsons)认为二战结束以后,欧 洲具有“准联邦制”特点的一体化进程离不开理念的作用。在法国政治精英的推动下,从“欧 共体”到“欧盟”这样一套独特的政治理念在法国形成演变。这一理念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 最终推动了战后欧洲一体化,也实现了法德和解。[2] 而泰德·霍普夫(Ted Hopf)则强调俄罗斯 普通民众的共识迫使俄罗斯领导人改变了对世界政治的看法。俄罗斯的精英要求推进自由 化、民主化、私有化,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走得更近;而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则持有不同的 看法。当大众的理念和精英发生分歧时,大众观念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使俄罗斯无法走向西 方。[3] 但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俄罗斯民众对走近西方还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民众态度的转 变离不开俄罗斯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 现实主义者会宣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联邦德国能走到一起,有赖于一个强大的竞争对 手苏联的存在。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演,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 在应对日益崛起的中国,并与俄罗斯展开更多合作。现实主义往往宣称国家在国家利益的选 择上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国家利益是给定的,国家的首要利益是要确保生存最大化。不过,确 保国家安全的选择却不止有一条道路。同样是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服务,美国在二战结束 以后对德国的经济战略与冷战结束以后对俄罗斯的经济战略就大相径庭。世界政治在逐步 演化,即便从现实主义政治经济的视角来审视,也需要我们重新反思当代国际关系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国家并非如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那样脆弱。米尔斯海默从大国都拥有进攻 能力、也难以把握他国意图等特征推出了国家生存环境极端严峻。但是,现代国家所处的国 际环境却不同于以往。国际关系史上,军事竞争跌宕起伏、异常残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往往 是生存与毁灭的竞争、灭国的竞争。公元 990 年,欧洲存在几千个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到公 元 1550 年,只剩下了 500 余个;到 1780 年还剩 100 个左右。[4] 因此,为了确保国家生存,国家在 实施对外经济战略时往往无所不用其极。查尔斯·利普森(Charles Lipson)宣称国家在安全领 10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