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个体的生活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特征不是个性特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 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在出生后,在个体社会 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而使个体的行为总带有一定的倾 向性,使个体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中都显示出相同的品质。例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 经常循规蹈矩,处事稳重。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否则很难说明人 的个性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才能把一个人和另一个区别开来,才能预测一个人 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才能够了解人和使用人,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稳定性,才能采取有针对 性的教育措施 个性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具有可变性。个性并不是天赋的, 主要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后天 的环境和教育的改变同样会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一个活泼愉快的学生,由于生活中某些 重大事件影响,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可能会变得闷闷不乐,出现个性变化 (四)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在个性形成和发展 中,既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个体的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 供了前提,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性具有生物性和 社会性的特征。 第二节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个性结构当中的动机系统,是人进行活 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个性结 构中最活跃的成分。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这些成分之 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需要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 个性倾向的基础。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思想倾向,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 动力。 个性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人们总是通过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等内部世界去掌握社会经验、改造周围环境等。如、同一班级同一学生对同一位教师 所讲授的内容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个性倾向性是人活动的积极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 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人为了求 得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如、食物、睡眠、交往、配偶、理解等,这些 要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 需要是个体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和外界生活条件的要求而产生的,为自己感受到或体验到的 种内心状态。这种状态常常通过外显的方式为他人间接地认识到。需要有以下特点 1、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总是有自己的对象,或是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等;或是精神的东西,如求知、娱乐、 审美等。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即追求某种客观事物,并从客观事物得到需要 的满足,没有客观事物,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而且需要也总是伴随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不(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在个体的生活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特征不是个性特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 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一个人在出生后,在个体社会 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而使个体的行为总带有一定的倾 向性,使个体的心理面貌在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中都显示出相同的品质。例如,一个处世谨慎的人, 经常循规蹈矩,处事稳重。正是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才能表明具有个性的人,否则很难说明人 的个性是什么样子。也正因为个性具有稳定性,才能把一个人和另一个区别开来,才能预测一个人 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才能够了解人和使用人,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稳定性,才能采取有针对 性的教育措施。 个性具有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的,个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具有可变性。个性并不是天赋的, 主要是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固,但是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后天 的环境和教育的改变同样会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一个活泼愉快的学生,由于生活中某些 重大事件影响,或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可能会变得闷闷不乐,出现个性变化。 (四)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在个性形成和发展 中,既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个体的遗传因素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 供了前提,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 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性具有生物性和 社会性的特征。 第二节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个性结构当中的动机系统,是人进行活 动的基本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是个性结 构中最活跃的成分。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这些成分之 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中,需要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 个性倾向的基础。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总的思想倾向,是人们言论和行动的总 动力。 个性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人们总是通过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和世界观等内部世界去掌握社会经验、改造周围环境等。如、同一班级同一学生对同一位教师 所讲授的内容理解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个性倾向性是人活动的积极动力,它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 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 一、需要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人是一个生物实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成员。人为了求 得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一定的需求,如、食物、睡眠、交往、配偶、理解等,这些 要求反映在个体头脑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 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 需要是个体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和外界生活条件的要求而产生的,为自己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 种内心状态。这种状态常常通过外显的方式为他人间接地认识到。需要有以下特点: 1、 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总是有自己的对象,或是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等;或是精神的东西,如求知、娱乐、 审美等。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即追求某种客观事物,并从客观事物得到需要 的满足,没有客观事物,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而且需要也总是伴随满足需要的对象范围不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