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答: ()DNA微溶于水,呈酸性,加碱促进溶解,但不溶于有机溶剂,因此 常用有机溶剂(如乙醇)来沉淀DNAa (由于DNA分子很长,形成溶液后呈现粘稠状,DNA愈长,粘稠度 愈大。在加入乙醇后可用玻璃棒将粘稠的DNA搅缠起来。 DNA的溶液是呈粘稠状,但DNA的双螺旋结构实际上显得僵直 具有刚性,经不起剪切力的作用,易断裂成碎片。 四溶液状态的DNA易受DNA酶作用而降解。 ()变性核酸和蛋白质一样具有变性现象。 贠由于核酸组成中的嘌呤,嘧啶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因此对紫光有 强烈的吸收。核酸溶液在260nm附近有一个最大吸收值。 (t复性DNA的变性是可逆过程,在适当的条件下,变性DNA分 开的两条链又重新缔合而恢复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 (八核酸的分子杂交DNA的变性和复性都是以碱基互补为基础的, 因此可以进行分子杂交。 3.答:①具有种的特异性,种系发生越接近的生物其碱基组成也越接近 ②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在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 DNA碱基组成基本相似 ③在各种DNA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A=I:鸟嘌 呤与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G=C+m5c。因此嘌呤碱基的总摩 尔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摩尔数,即A+G=T=m5c ④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的改变不影响DNA的碱基组成 4.答:DNA的一级结构中组成成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残基的数目 由几千至几千万个,而RNA的组成成分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残基的 数目仅有几十个到几千个。另外在DNA分子中A=T,G=C,而在RNA 分子中A≠U,G≠C,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单核甘酸组成单 位核苷酸残基之间都是由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的 答: (1)设DNA的两条链分别为a和β,那么 Al=T2 TI=A2 G1=C2 C1=G2 因为,(Al+Gl)(T1+C1)=(12+C2)/(A2G2)=0.7 所以,互补链中(A2+G2)(12+C2)=10.7=143 (2)在整个分子中,因为,A=TG=C 所以,A+G=T+C,(A+G)/(T+C)=1 (3)假设同1 A1+T1=12+A2Gl+C1=C2+G2 所以,(Al+TI)(G1+C1)=(A2+T2)(G2+C2)=0.7 (4)(Al+T1+A2+12)(G2+C2+G2+C2)=2(A1+T)2(Gl+C1)=0.72.答: ㈠ DNA 微溶于水,呈酸性,加碱促进溶解,但不溶于有机溶剂,因此 常用有机溶剂(如乙醇)来沉淀 DNA。 ㈡ 由于 DNA 分子很长,形成溶液后呈现粘稠状,DNA 愈长,粘稠度 愈大。在加入乙醇后可用玻璃棒将粘稠的 DNA 搅缠起来。 ㈢ DNA 的溶液是呈粘稠状,但 DNA 的双螺旋 结构实际上显得僵直 具有刚性,经不起剪切力的作用,易断裂成碎片。 ㈣ 溶液状态的 DNA 易受 DNA 酶作用而降解。 ㈤ 变性 核酸和蛋白质一样具有变性现象。 ㈥ 由于核酸组成中的嘌呤,嘧啶碱基都具有共轭双键,因此对紫光有 强烈的吸收。核酸溶液在 260nm 附近有一个最大吸收值。 ㈦ 复性 DNA 的变性是可逆过程,在适当的条件下,变性 DNA 分 开的两条链又重新缔合而恢复成双螺旋结构,这个过程称为复性。 ㈧ 核酸的分子杂交 DNA 的变性和复性都是以碱基互补为基础的, 因此可以进行分子杂交。 3.答:① 具有种的特异性,种系发生越接近的生物其碱基组成也越接近。 ② 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在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器官和组织的 DNA 碱基组成基本相似。 ③ 在各种 DNA 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 A=T;鸟嘌 呤与胞嘧啶的摩尔数相等,即 G=C+m5c。因此嘌呤碱基的总摩 尔数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摩尔数,即 A+G=T=m5c。 ④ 年龄营养状况,环境的改变不影响 DNA 的碱基组成。 4.答:DNA 的一级结构中组成成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残基的数目 由几千至几千万个,而 RNA 的组成成分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残基的 数目仅有几十个到几千个。另外在 DNA 分子中 A=T,G=C,而在 RNA 分子中 A≠U,G≠C,二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单核甘酸组成单 位核苷酸残基之间都是由 3,5 磷酸二酯键相连接的。 5.答: (1)设 DNA 的两条链分别为α和β,那么 A1=T2 T1=A2 G1=C2 C1=G2 因为,(A1+G1)/(T1+C1)=(T2+C2)/(A2+G2)=0.7 所以,互补链中(A2+G2)/(T2+C2)=1/0.7=1.43 (2)在整个分子中,因为,A=T,G=C 所以,A+G=T+C,(A+G)/(T+C)=1 (3)假设同 1,则 A1+T1=T2+A2 ,G1+C1=C2+G2 所以,(A1+T1)/(G1+C1)=(A2+T2)/(G2+C2)=0.7 (4)(A1+T1+A2+T2)/(G2+C2+G2+C2)=2(A1+T1)/2(G1+C1)=0.7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