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目标|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重难点 教法|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分析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1课时 教 导入新课 过程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 第5页第 5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 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 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