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2课时 课题 蜀道难 教学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目标|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材重难点 教法|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分析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 导入 过程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 。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 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 《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 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 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 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 篇,别无寓意。”孟《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 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 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 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 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 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 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 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 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 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第1页
第 1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2 课时 课题 蜀道难 教学 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 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 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 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 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 《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 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 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 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 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 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 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 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 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 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 之时。 三、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 度过,25 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 宗天宝九年(742 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 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 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 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 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 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 (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 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 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 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一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 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 个虚拟的人一一说话的方式可 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 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 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 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第2页
第 2 页 四、听名家范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诗 五、课文讲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 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2.朗读第一段,精讲分析。 (1)开篇两句“噫吁 ……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 (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4)“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 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 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①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 “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②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 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③夸张:“黄鹤之飞尚不 得过”等。 3.熟读第二段,精讲分析。 (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 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2)“问君西游何时还?”中的“君”指的是谁? 明确:“君”可能是虚拟的,借用“君”——一个虚拟的人——说话的方式可 以层层深入地展开内容,突出地表明诗人的主要意图。 (3)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 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凋朱颜”。 (4)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 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 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4.朗读第三段,赏析第三段。 (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 (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 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 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 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 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 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 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 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 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 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 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 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 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 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一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 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 惧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 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 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 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 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 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 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 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 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一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第3页
第 3 页 (2)“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应?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 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 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 整体感知 1.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 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 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见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 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 章法可称巧妙至极。同时,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全篇,充分显示 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 叹战祸之烈。 2.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诗袭用乐府旧题,借助丰富的想像,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 的山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 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明确:(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 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 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 见蜀山而回转之意。(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 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 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 恐惧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神秘的传说: “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一种神秘气 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 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 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西当太白有 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 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 梯石栈相钩连。”16 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 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 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 工的伟大!“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 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 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 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5.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 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 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 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 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后记 第4页
第 4 页 明确:(1)灵活的章法,宏伟的气象,深刻的主题。(2)奔放的感情,丰富的夸张, 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义手法。(3)打破传统,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参差错落, 长短不齐,形成奔放的语言风格,用韵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鲜有此体调。” 诗歌鉴赏技巧的把握 要会诵读。通过诵读,才能领会到诗人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与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理清思路。思路是诗人的构思过程,把握好思路,有助于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使 自己能够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理解诗歌。 把握情感。诗歌的主旨往往隐藏在诗人的情感抒发当中。 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把握文章主旨的目的。 八、总结 李白,不愧是“诗仙”,他的诗歌以他想像的丰富奇特,风格的雄健奔放,色 调的瑰玮绚丽,语言的清新自然著称于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皮日休) 是对李白诗歌最准确的概括。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目标|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重难点 教法|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分析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1课时 教 导入新课 过程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 第5页
第 5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 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材 教法 分析 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课时量 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 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 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 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 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 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 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 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 “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 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 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 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 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 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 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 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 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 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
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 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 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 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 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 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 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 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 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 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作业 背诵这首诗 2、完成《自我检测与评价》第五课相关练习 教学 后记 第6页
第 6 页 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 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 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 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 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 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 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 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 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 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 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 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自我检测与评价》第五课相关练习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标|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分析 教学时量:1课时 教 导入新课 过程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 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 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 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 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 昭君 、《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e)赴(f)荆门明妃(fri)朔(shuo)漠青冢(zh6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 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 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 she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 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 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 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 第7页
第 7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 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量: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 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 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 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 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 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 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 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 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 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 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 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
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 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一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去紫台连朔漠, 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一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一一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一一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一一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一一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 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 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 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 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一一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 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 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 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 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 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 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 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一一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 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 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 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 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 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 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 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 第8页
第 8 页 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 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 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 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 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 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 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 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 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 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 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 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 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 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 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 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 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 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 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 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 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 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
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 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一一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 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杜甫的 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正是杜甫的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 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 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 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 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 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 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华横溢,入朝见妒 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 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 第9页
第 9 页 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 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 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 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 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 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 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 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 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 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 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 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教学 后记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班级 时量 1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登高》 教学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标|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教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分析 教学一、导入新课 过程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 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 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 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 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 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自读全诗 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清作(zuo)客霜鬓(bin)浊(zhuo)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一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第10页
第 10 页 科目 语文 年级 高一 班级 时量 1 课时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登高》 教学 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材 教法 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 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代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 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 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 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 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 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 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 zhǔ )清 作( zuò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3.词语注解 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