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就主客关系而言,易传》中的道”(或“易 通约之三:《易传》与 太极”)同道家之“道”都可视为最高的形而上的 道家的体用论 悬设”它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理念的”但 都是“圣人之道”,不会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冲突。也 中西哲人在对宇宙人生的反思中尽管能够涉就是说,不管主体是道还是主体是人,道的存在始 及到几乎相同的哲学问题,但是,由于社会文化环终离不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 境的差异,中西哲学的思考方式又有较大的差异用在道家和《易传》那里主要是通过“道”与“德”的 性,中国传统的本体论就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西方关系体现出来的。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和德往往 哲学的本体论尽管千变万化,但不外乎两大类:第成对使用,恰恰构成了以辽德为核心的体用关系 类是关于本体和现象的关系往往以为本体与现如何是“惠”?老千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 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儿”(二十八章);“上德 象的关系是背后的实在与表面的假象的关系,本体 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三十八章); 与现象是绝然对立的两极世界(第13页;第二 类是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元沦是以主体为本体“遵生之,德畜之”(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 还是以客体为本体,主体和得体是绝然对立的两(五十一章),这许许多多的“德”按照传统的解释 极,用中闵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体用殊绝”、“体 就是“得”,即“得道”。如果以道为至上的存在,最 用两离”,但是,中国传统哲学自先秦起就没有这 后的根据和规则那么,德就是圣人的观念之德,人 天合一之德,也就是“得道”的人时刻都会按照道本 种分别,发展出独特的“体用一原”、“体用不二 来的要求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在《易传》的哲学中 本体观念。虽然中国哲学的体用概念在唐代才比 道和德没有成为相对的范畴但其思维方式与《老 较明确,但体用一原的思维模式在先秦的《易传》和子)一致,其关键就是将天地万物视为与人类同质 道家的哲学里就体现出来 的存在,从而将天地万物“义理化”,《易传》中的“圣 就本体与现象关系而言《易传》和道家都采用 人”就是能够体会这种关系的“中介”性存在。《系 了本体不离现象现象不离本体的思维方式。在道 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 家中即表现为道生万物而万物不离道的“还原论”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乎其 辑,在老子》那里,道虽然是万物之母,可以“独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又说:“圣人有以见天 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二十五章),但是道却不离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 开具体的事物:“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忽兮恍兮,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 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这里的“象 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 精”信”等描述道与万物的关系的词汇,在现代哲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这里无非是说,《易 学中几乎找不出对应的概念但可以肯定是表示道所揭示的至极之道靠的是圣人的察微知著,人间的 不离物物不离道的关系。故《庄子》将它发展为善恶吉凶是圣人“拟诸”天地的运行规律而得到的 “道在万物”的命题,即道无所不在,“覆载万物”、判断,《易》之道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成就事业的 “行于万物”(《天地》),“广广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智慧。所以,在《易传》中,作为本体的存在就是 可测也”(天道》)。在《易传》那里,则以明阳未分“道”用于事业就是“德 的“太极”为本体,以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为万物发 牟宗三先生曾经说,道与万物的关系是一种 展的动力。就天地言,天地即是一阴一阳;就万物“境界”关系,他说:“不能客观地说客观世界有个东 言每一物即包含着一阴一阳,《易传》主张,天地西叫无来创生万物而要收进来主观地讲,靠我们 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阴阳的运动阴阳不离万无限妙用的心境随时有徽向性由徼向性说明客 物,万物亦不离阴阳,而阴阳的变化最后可以溯源观事物的存在”;还说,道是“内在的”“具体的运用 至于“太极”的存在,也就是每一事物中都有一太极 定和万物连在一起说(第101页)。我认为 存在。这与道家的“道不离物”是同一思路 牟宗三先生说的“徽向性”和“具体的运用”就是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三 、 通约之三 《易传 》与 道家的体用论 中西哲人在对 宇宙 人 生 的反 思 中尽 管能 够涉 及到几乎相 同的哲 学 问题 , 但是 , 由于 社 会文 化环 境 的差 异 , 中西 哲 学 的思 考 方 式 又 有 较大 的差 异 性 , 中国传统的本体论就有 自己 独特 的 内容 西方 哲学 的本体论尽 管千变万 化 , 但 不外 乎 两 大类 第 一类是关于本体和现象的关系 , 往往 以 为本体与现 象 的关系是背后 的实在与表 面的假象的关系 , 本体 与现象是绝然对立 的两 极世 界 第 页 二 第二 类是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 系 , 无论是以主体为本体 还 是 以 客体 为本体 , 主体和 客体是绝 然对 立 的两 极 , 用 中国哲学的术语来 说 , 就是 “ 体用殊 绝 ” 、 “ 体 用两离 ” 。 但是 , 中 国传统 哲 学 自先秦 起 就没有 这 种分别 , 发展 出独特的 “ 体用 一 原 ” 、 “ 体用 不 二 ” 的 本体观念 。 虽 然 中国哲学 的体用 概念 在 唐代 才 比 较明确 , 但体用一原 的思维模式在先秦 的《易传 》和 道家的哲学里 就体现 出来 了 。 就本体与现象关系而 言 ,《易传 》和道家都采用 了本体不离现象 、 现象不离本体 的思维方式 。 在道 家 中即表现为道生 万 物 而 万 物 不 离道 的 “ 还 原论 ” 逻辑 。 在《老子 》那里 , 道虽 然是万物 之母 , 可 以 “ 独 立 而不改 周形而 不殆 ,’二十五章 , 但是道却不 离 开 具体 的事物 “ 道 之 为物 , 惟 恍惟 惚 。 忽兮 恍兮 , 其 中有象 恍兮忽兮 , 其中有物 。 窈兮 冥兮 , 其 中有 精 其精甚 真 , 其 中有 信 。 ” 二 十一 章 这 里 的 “ 象 ” “ 精 ”“ 信 ”等描述道 与万 物的关系 的词 汇 , 在 现代哲 学 中几乎 找不 出对应 的概念 , 但可 以肯定 是表示 道 不离物 、 物不 离道 的关 系 。 故《庄 子 》将 它 发 展 为 “ 道在 万 物 ” 的 命题 , 即 道 无所不 在 , “ 覆 载万 物 ” 、 “ 行 于万 物 ” 天 地 》 , “ 广广其无不 容也 , 渊乎其不 可测也 ” 《天道 》 。 在《易传 》那 里 , 则 以 阴 阳未 分 的 “ 太极 ” 为本体 , 以 阴阳两 种对立 的力量 为万物发 展 的动力 。 就天 地 言 , 天地 即是 一 阴 一 阳 就万物 言 , 每一物 即包含着 一 阴一 阳 。 《易 传 》主 张 , 天 地 万 物 的生 成 和变 化 都是 阴 阳 的运 动 , 阴 阳不 离万 物 , 万物亦不 离阴 阳 , 而 阴 阳的变化最后 可 以 溯 源 至 于 “ 太极 ”的存在 , 也就是每一事物 中都有 一太极 存在 。 这与道家的 “ 道不离物 ”是 同一思路 。 就 主客 关 系 而 言 , 《易 传 中 的 “ 道 ” 或 “ 易 ” 、 “ 太极 ” 同道家 之 “ 道 ” 都可 视 为最 高的形 而 上 的 “ 悬设 ” , 它可 以 是 “ 实体 ” 的 也 可 以 是 “ 理 念 的 ” , 但 都是 “ 圣 人之道 ” , 不 会构成 主体 与客体的 冲突 。 也 就是说 , 不 管主体是 道 还是 主体 是 人 , 道 的存在始 终离不 开主体和 客体 的相 互 作 用 。 而 这 种 相 互 作 用在道家和《易传 》那里 主要 是 通 过 “ 道 ” 与 “ 德 ” 的 关 系体现 出来 的 。 在《老子 》的哲学 中 , 道 和 德往 往 成对使用 , 恰恰构成 了 以 道德 为核 心 的体用 关 系 。 如何是 “ 德 ” 老子说 “ 孔德之容 , 惟道 是从 ” 二 十 一章 “ 常德不离 , 复归于婴儿 ” 二 十八章 “ 上 德 无为而 无 以 为 , 下 德 为之 而 有 以 为 ” 三 十八章 “ 道生之 , 德 畜之 ” 五 十一 章 “ 道 之 尊 , 德 之 贵 ” 五十一章 , 这许许多多 的 “ 德 ” , 按 照 传统 的解 释 就是 “ 得 ” , 即 “ 得道 ” 。 如果 以 道 为至 上 的存 在 最 后 的根据和规则 , 那么 , 德就是圣人 的观念 之德 , 人 天合一之德 , 也就是 “ 得道 ” 的人时刻都会 按 照 道 本 来 的要求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 在腐易传少的哲学 中 , 道和德没有成 为相 对 的范畴 , 但 其思 维 方 式 与《老 子 》一致 , 其关键就是将 天地 万 物 视为 与人 类 同质 的存在 , 从 而将天 地万物 “ 义理化 ” ,《易传 》中的 “ 圣 人 ”就是能够体会这 种关 系 的 “ 中介 ” 性 存在 。 《系 辞上 》说 “ 夫《易 》 , 圣 人 之 所 以 祟 德而 广 业 也 。 知 崇礼卑 , 崇效天 , 卑法地 。 天地设位 , 而《易 》行 乎其 中矣 。 成性存存 , 道义之 门 ” 又 说 “ 圣 人有 以 见 天 下 之颐 , 而拟诸其形容 , 象其物宜 , 是故谓 之 象 。 圣 人有 以 见 天下 之动 , 而观其会通 , 以行其典礼 , 系辞 焉 以 断其吉凶 , 是故谓之艾 。 言天 下 之至 绩 而 不 可 恶也 。 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 乱也 。 拟之 而 后 言 , 议 之而后 动 , 拟议以成其变化 ” 。 这里无非是说 ,《易 》 所揭示 的至极之道靠的是圣 人 的察微知著 , 人 间 的 善恶吉 凶是圣人 “ 拟诸 ”天 地 的运 行规律 而 得 到 的 判断 ,《易 》之道是圣人 用 来推崇 道 德 、 成就 事业 的 智 慧 。 所 以 , 在《易传 》中 , 作 为本 体 的存 在 就 是 “ 道 ” , 用 于事业就是 “ 德 ” 。 牟宗三先生 曾经 说 , 道 与 万 物 的关 系 是 一 种 “ 境界 ”关 系 , 他说 “ 不能客观地说客观世界有 个东 西 叫无来创生 万 物 , 而 要 收进 来 主 观地讲 , 靠我们 无限妙用的心境 , 随时有 傲向性 , 由激向性说 明客 观事物的存在 ” 还说 , 道是 “ 内在的 ” , “ 具体 的运 用 一定 和万 物连 在一起说 ,’第 页 川 。 我认 为 , 牟宗三先 生 说 的 “ 徽 向性 ” 和 “ 具 体 的运 用 ” 就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