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这类国家有埃及、蒙古、土耳其、巴西、海地、危地马拉、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等国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迪、冈比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的国家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例规定城镇标准。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如印度规定城镇系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5000人,人口密度大于390人/km2,至少有3/4 的成年男子不以农业为生的居民点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我国属堿市范畴的居民点分为堿市和城镇,合称市镇,属乡村范畴的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划分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 政地位与行政范围。我国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而设置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 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 1993年设镇标准如下 设立县级市的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撒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 是的业广值在工欢业产值中不低手%,#不低于化无国性声动值手死第三产业产值在的生产值卡比达 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干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海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撒县 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 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 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衣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 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 20%以上等 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乙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 且 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治、军事、外交等特殊 县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 业的入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 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 古紧贤生总完上中注具種慈出口閂址生点的法5在业地焦艺 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 2、镇。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建镇标准规 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 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 建制 现在已经着手进行修改。 三、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1、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防卫与交通。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周围有城墙包围,其目的在于防守。所以,很多城市在开始时大多把 这个条件放在重要位置 何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 (1)从防卫的角度出发 在利用海洋方面城的防能力,在城墙面把一道护城:在利用天然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 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 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口方面,“居高临下”和“一夫当关,万夫 地势高,扼往来要冲,是选择城址的理想场所,局部高地则成为卫城之地 的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表现在: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水运比陆运相对便宜,这是水运的一个优点。大城市大多在河流附近。如沿河流、沿运河还出现许多城市:河口处可以 流相通,容易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在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以及水运起点,水运 的转折处,比一般水运点的城市重要些。特别是在山区,由于交通多沿河延伸,城市与聚落也多沿河两岸排列 关系。沿陆上交通线会出现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海上交通成为世界上商品交换上重要运输方式,特别是对数量多、质量重、体积大的商品具有绝对运输优势。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 2、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断裂带上、建筑物的 防镱经等疑:时的建墙所经继的绝影类手费都切应 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在两种地形结合点上容易形 气候与城市。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还有污染扩散 源与城市。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因此 市的生物环 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的一些成分,造成城市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合理 建设和布局行道树、小块的花坛、草坪、水面等,可以减轻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又可增加美感,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这类国家有埃及、蒙古、土耳其、巴西、海地、危地马拉、毛里求斯、哥斯达黎加等国。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规定首都为城镇,其余为乡村的国家有布隆迪、冈比亚等;规定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 乡村的国家有苏丹、摩洛哥、贝宁、乍得等。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例规定城镇标准。如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国。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如印度规定城镇系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5000人,人口密度大于390人/km2,至少有3/4 的成年男子不以农业为生的居民点。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我国属城市范畴的居民点分为城市和城镇,合称市镇,属乡村范畴的居民点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划分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 政地位与行政范围。我国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而设置镇的标准经历了几次较大的变化。 1、城市 1993年的设市标准分为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综合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功能和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 设立县级市的最低人口标准是非农业人口8万人。 1993年设镇标准如下: 一、设立县级市的标准 (一)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2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 口不低于30%,并不少于15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80%,并不低于1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1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干6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6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400人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7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 低于25%,并不少于12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70%,并不低于1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 到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60%,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5%,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三)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00人以下的县,达到下列指标,可设市撤县: 1.县人民政府驻地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8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6万。县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 于20%,并不少于10万。 2.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不低于60%,并不低于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到 20%以上等。 3.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不低于55%,道路铺装率不低于50%,有较好的排水系统。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设市时条件可以适当放宽, 1.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政公署驻地。 2.乡、镇以上工业产值超过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5亿元,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上解支出超过50%,经济发达,布局合理 的县。 3.沿海、沿江、沿边境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口岸,以及国家重点骨干工程所在地。 4.具有政治、军事、外交等特殊需要的地方。 具备上述条件之一的地方设市时,州(盟、县)驻地镇非农业人口不低于6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不低于4万。 (五)少数经济发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中心的镇,如确有必要,可撤镇设市。设市时,非农业人口不低于10万,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 业的入口不低于8万。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不低于人均500元,上解支出不低于财政收入60%,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高于90%。 二、设立地级市的标准 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 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 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方可升格为地级市。 设立县级市及地级市标准中的财政收入指标,将根据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由民政部报经国务院批准适时调整。 2、镇。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颁布的。建镇标准规定: 第一,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 第二,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务工、经商、办服务行业的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 镇;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也可以建镇。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第四,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两项总数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设置镇的 建制。 现在已经着手进行修改。 三、城市与环境的关系 1、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影响城市的区位条件,主要是防卫与交通。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它周围有城墙包围,其目的在于防守。所以,很多城市在开始时大多把 这个条件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如何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 (1)从防卫的角度出发选择区位,利用地理条件,以增强其防卫能力。主要表现: 在利用河流方面,为了增强城的防卫能力,在城墙外面挖一道护城河;在利用天然河流上,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 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形位置; 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在利用制高点和隘口方面,“居高临下”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势高,扼往来要冲,是选择城址的理想场所,局部高地则成为卫城之地。 (2)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的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 主要表现在: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水运比陆运相对便宜,这是水运的一个优点。大城市大多在河流附近。如沿河流、沿运河还出现许多城市;河口处可以与全河 流相通,容易转向海外,所以不少河口处的港口城市成为全流域的最大城市;在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以及水运起点,水运转陆运 的转折处,比一般水运点的城市重要些。特别是在山区,由于交通多沿河延伸,城市与聚落也多沿河两岸排列。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沿陆上交通线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海上交通成为世界上商品交换上重要运输方式,特别是对数量多、质量重、体积大的商品具有绝对运输优势。世界上最大 的城市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 2、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要考虑是否在断裂带上、建筑物的 防震等级等问题。同时不同的地质条件,会影响到地面承载力,也应考虑。 地形与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在两种地形结合点上容易形 成城市。 气候与城市。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还有污染扩散。 水资源与城市。城市是生产、消费和居民较集中的地方,其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这就需要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符合要求的水。因此,城市多布局在河畔、湖滨、海岸 等地。 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文化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的一些成分,造成城市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合理 建设和布局行道树、小块的花坛、草坪、水面等,可以减轻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又可增加美感,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