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费量达7公升,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1公升,国内果汁市场的增长空间很大。从市场现 状看,果汁行业发展迅猛,消费者的选择率超过35%,市场容量达到300多万吨,并且 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008年果蔬汁饮料的渗透率为50.4%,根据AC尼尔森的零售研究统计表明,果汁在中 国已经成为第三大饮料品类,仅次于碳酸饮料和瓶装水,2008年仍然保持良好的销售额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其对中国饮料工业造成的困难 是短暂的,2009年,在国家拉动内需、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下,国内消费市场值得期待 估计2009年下半年将会有好转。在一个具有13亿人口、GDP过十万亿元的世界经济第六 大经济体的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从饮料消费水平看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饮料消费量还很低,饮料市场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除白酒以 外,大多数饮料行业在我国仍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另外,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目前处于产业整合的关键时期食品饮料行业是中国对外开放 最早的一个产业,也是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从多数子行业来看,目前基本上 都处于产业整合的关键时期,这表现在:产业集中度虽不断提高但仍显分散、龙头企业初 具雏形但地位仍不牢固、消费者初具品牌消费意识但忠诚度仍相对有限、需求增长虽然强 劲但行业竞争激烈而导致盈利能力偏低。对国际食品巨头而言,此时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 既可以分享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成果,又不至于错失未来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可谓风险收 益最佳 从消费看,2008年各饮料产品之间存在极高的重叠性。碳酸饮料消费者中58.4%饮用 茶饮料,功能性饮料消费者骗6%饮用碳酸饮料,茶饮料消费者65.5%饮用果蔬汁饮料。在重 度饮料消费者中,各饮料交叉消费的情况非常普遍,这表明,各饮料由于口味不同、功效 不同,长期共存将是趋势:而碳酸饮料重度消费者中,29.7%为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18.9% 和16.5%分别为100%纯果汁和果蔬汁饮料的重度消费者,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 提高,茶饮料和果汁型饮料将会从碳酸饮料市场中争取更大的空间。从消费者特征看,功 能性饮料表现出了最为突出的年轻化倾向,而100%纯果汁消费者高收入的倾向最为显著 尤其在较为富裕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纯果汁市场占有量更高。 2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政策分析 伴随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 管理办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政府对外资并购的审批越来越规范和 严格。一些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项目没有通过审批,比如2006年轰动中国的“凯雷收购 徐工”案,最终以股权买卖和股本认购协议超过有效期而宣告失败。由于国家经济安全意 识的提升,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变得困难重重。而食品饮料行业的政策敏感度低,外资并 购不容易触动敏感神经。同样在2006年,高盛成功收购双汇就是一个例证。可以预见, 未来外资并购将会更多地集中在政策敏感度低的产业 3.可口可乐外部环境分析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有率第一,其约70%以上的收入 来自碳酸饮料,然而近几年碳酸饮料的市场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碳酸饮料逐年上升。于是, 自2002年起,可口可乐就开始推行多元发展战略。除了传统的碳酸饮料外,还研发了冰露9 费量达 7 公升,而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 1 公升,国内果汁市场的增长空间很大。从市场现 状看,果汁行业发展迅猛,消费者的选择率超过 35%,市场容量达到 300 多万吨,并且一 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 2008 年果蔬汁饮料的渗透率为 50.4%,根据 AC 尼尔森的零售研究统计表明,果汁在中 国已经成为第三大饮料品类,仅次于碳酸饮料和瓶装水,2008 年仍然保持良好的销售额。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其对中国饮料工业造成的困难 是短暂的,2009 年,在国家拉动内需、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下,国内消费市场值得期待, 估计 2009 年下半年将会有好转。在一个具有 13 亿人口、GDP 过十万亿元的世界经济第六 大经济体的中国,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应该是比较乐观的。从饮料消费水平看, 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饮料消费量还很低,饮料市场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除白酒以 外,大多数饮料行业在我国仍然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另外,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目前处于产业整合的关键时期食品饮料行业是中国对外开放 最早的一个产业,也是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从多数子行业来看,目前基本上 都处于产业整合的关键时期,这表现在:产业集中度虽不断提高但仍显分散、龙头企业初 具雏形但地位仍不牢固、消费者初具品牌消费意识但忠诚度仍相对有限、需求增长虽然强 劲但行业竞争激烈而导致盈利能力偏低。对国际食品巨头而言,此时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 既可以分享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成果,又不至于错失未来的战略性发展机遇,可谓风险收 益最佳。 从消费看,2008 年各饮料产品之间存在极高的重叠性。碳酸饮料消费者中 58.4%饮用 茶饮料,功能性饮料消费者 96%饮用碳酸饮料,茶饮料消费者 65.5%饮用果蔬汁饮料。在重 度饮料消费者中,各饮料交叉消费的情况非常普遍,这表明,各饮料由于口味不同、功效 不同,长期共存将是趋势;而碳酸饮料重度消费者中,29.7%为茶饮料的重度消费者,18.9% 和 16.5%分别为 100%纯果汁和果蔬汁饮料的重度消费者[7],这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 提高,茶饮料和果汁型饮料将会从碳酸饮料市场中争取更大的空间。从消费者特征看,功 能性饮料表现出了最为突出的年轻化倾向,而 100%纯果汁消费者高收入的倾向最为显著。 尤其在较为富裕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的纯果汁市场占有量更高。 2.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政策分析 伴随着《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 管理办法》、《反垄断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我国政府对外资并购的审批越来越规范和 严格。一些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项目没有通过审批,比如 2006 年轰动中国的“凯雷收购 徐工”案,最终以股权买卖和股本认购协议超过有效期而宣告失败。由于国家经济安全意 识的提升,敏感行业的外资并购变得困难重重。而食品饮料行业的政策敏感度低,外资并 购不容易触动敏感神经。同样在 2006 年,高盛成功收购双汇就是一个例证。可以预见, 未来外资并购将会更多地集中在政策敏感度低的产业。 3.可口可乐外部环境分析 可口可乐作为全球最大软饮料制造在中国市场长期占有率第一,其约 70%以上的收入 来自碳酸饮料,然而近几年碳酸饮料的市场呈逐年下降趋势,非碳酸饮料逐年上升。于是, 自 2002 年起,可口可乐就开始推行多元发展战略。除了传统的碳酸饮料外,还研发了冰露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