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最新K12教育 (4)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无机盐被充分吸收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14.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 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 属于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 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 鲢鱼 鳙鱼 鲤鱼 匚。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 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査结果,表中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 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a)。该生态系 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保留一位小数)。 15.9 870.7 0.9 141.0 211.5 2.8 369.4 61.9 R 13.1 501.3 0.6 79.1 191.4 (4)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 体富营养化是由N和P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 下处理: A.静置4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 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 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d,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 中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 理由是 解析(1)蓝藻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投放的鱼苗应以 浮游植物为食。 (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 四营养级,再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得出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15.9/141.0×100%≈11.3%。 (4)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和P的有无,可设置不含N也不含P、既含N又含P、含N不含P、 含P不含N四种处理;在进行实验前,应除去原来水中的N和P。N、P都是蓝藻生长所必需 的矿质元素,故含有N和P的烧杯中藻类生长最好。 答案(1)第一营养级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案试题最新 K12 教育 教案试题 (4)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5)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14.近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 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黄河中下游流域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 属于________。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 的食性如下: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 虾、蟹等 ) , 你 认 为 这 样 做 的 生 态 学 意 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 A、B、C、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 体贮存的能量(Pn=Pg-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 kJ·m -2·a -1 )。该生态系 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4)有人认为黄河中下游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与水质中富含 N、P 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 体富营养化是由 N 和 P 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 下处理: A.静置 4 h,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 3 次。 B.再加水至 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 0.3 g 洗衣粉(含 P);在乙烧杯中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 0.15 g 洗衣粉 和 0.15 g 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 5 d,取得水样。 请完成以上实验过程“________”中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步骤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 、丙、丁四 个烧杯中藻 类密度最 大的是________, 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蓝藻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投放的鱼苗应以 浮游植物为食。 (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 分别处于第一、二、三、 四营养级,再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得出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15.9/141.0×100%≈11.3%。 (4)本实验的自变量为 N 和 P 的有无,可设置不含 N 也不含 P、既含 N 又含 P、含 N 不含 P、 含 P 不含 N 四种处理;在进行实验前,应除去原来水中的 N 和 P。N、P 都是蓝藻生长所必需 的矿质元素,故含有 N 和 P 的烧杯中藻类生长最好。 答案 (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