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定南中学命题人:曾腾李财胜审题人:王丽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 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 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 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 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眀的《阿 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 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 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 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 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 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 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 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硏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 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 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 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以创世神话和祖 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 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岀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 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 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 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 定南中学 命题人:曾腾 李财胜 审题人:王丽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 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 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 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 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 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 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 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 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 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 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 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 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 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 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 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 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 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 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 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 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