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 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一一春 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 晩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 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一一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 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 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 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 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 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 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 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 的两位大先生—一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丐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 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 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 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 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 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 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 澄静,深邃,阔远。 (9)1927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 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 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 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年春天, 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 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 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2)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将手肘支在方桌上,将身体舒展成他穿棉袍时的闲适样子,望 见了江南初冬依然绿影婆娑的院子,绿影婆娑的时光深处慢慢出现了一些声音和画面——春 天里两株开满花的树下,跑过几只小鸡,有燕子呢喃;夏日午后门外传来货郎的叫卖声,傍 晚的芭蕉树下,摆起了客人小酌的桌子;花坛边洋瓷面盆里游着一群蝌蚪……他从秋千上抱 下老三或老四,说,在面盆里,小蝌蚪永远不会长成青蛙的,来,我们送它们回家! (3)这些场景,是缘缘堂的主人——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场景,也是他《缘缘堂随笔》 里真实的生活场景。而缘缘堂则是他曾经的现实家园和精神乐园。 (4)我将目光收回,落到了桌面隐隐发亮的木纹理上,肘关节与桌面接触的一小片肌肤 上,有一丝隐隐的温暖。这是错觉,错觉还牵引着我闻到了他略带烟味的呼吸,一个眼神睿 智、端庄平和的白发长者立在了我的眼前。寒风中他身穿黑棉长袍,头戴黑棉帽,棉帽上趴 着一只黑白色小猫。 (5)民国大师无数,而丰子恺是难得的一位德才兼备的艺术家、教育家。沿着他一生的 脉络探寻,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在爱与慈悲里成长的幸运儿。丰子恺出生于一个有染坊、有 良田的大户人家。阳光雨露没有宠坏那个叫“丰仁”的孩子,反使他成长为知书达理、谦恭 好学的少年。入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正式更名为丰子恺,也遇到了生命里十分重要 的两位大先生——李叔同(弘一法师)、夏丏尊。他们之间长达一生、直抵灵魂的情缘,给了 他深远的影响。他的婚姻虽是媒妁之言,夫妻竟一生恩爱、生死相随,育有七个子女。这一 切因缘,造就了他“光风霁月”般的人格。 (6)在与他同时代挚友们的记忆里,他获得了这样的评价:巴金说他是“一个与世无争、 无所不爱的人,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朱光潜在《丰子恺的人品和画品》里说:“他老 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 (7)丰子恺的画,重于身边平凡事,如姐姐缝衣,弟弟上学,大人醉酒,孩童用两个蒲 扇当自行车骑,也有描绘将一个个孩子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针砭时弊的题材。人间万物, 在他的笔下是小可爱、小情趣,又是大悲悯、大气象,深得人心。 (8)他的代表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仿佛就是他人画合一的写照:简洁,平和, 澄静,深邃,阔远。 (9)1927 年初秋,二十九岁留日归来在上海教书的丰子恺恳请李叔同为寓所起名。李叔 同让他在纸上写上许多他喜欢而又能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 上抓阄。奇妙的是,丰子恺两次都抓到了“缘”字,便取名“缘缘堂”。后来无论迁居哪里, 他都把李叔同写的“缘缘堂”匾额挂在家里,“犹是形影相随,至于八年之久”。1933 年春天, 在母亲的心心念念下,丰子恺用稿费在故乡的梅纱弄里,自家老屋后建好了一幢三开间砖木 结构的高楼,加之前后两个小院,一个极具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诞生了。 (10)搬家那天,热闹如戏场。丰子恺充满深情地写道——“我们住新房子的欢喜与幸 福,其实以此为极!”“民国二十二年春日落成,以至二十六年残冬被毁,我们在缘缘堂的怀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