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马宁制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 生的标准。 、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一一—治理“千乘之国”—一“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一一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一—“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一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一—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一—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一一惜之;曾皙一一与之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 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 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 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一—“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 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 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三、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一一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 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马宁制作 4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 生的标准。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 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 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 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 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 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三、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 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