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 第二,短时记忆系统的特点。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 段.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属于非感觉记忆,就其功能来说是操作性的,而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短时记 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人在对某事物进行操作时,并不只是 去注意知觉该事物,而必须要考虑整个记忆活动的目的,考察作为操作手段的另一些事物 以及恰当地执行一定的操作任务,这就要求人的知觉有时必须暂时离开操作对象.例如,抄 写或临摹字画活动,就需要暂时把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进行操作。因此,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进入更高加工水平的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 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 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 们编制了由3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给被试听3个辅音字母 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3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276 开始连续减3,读出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 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3秒、6 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 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3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 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18秒 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10%,超过18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10%的接 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 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 退。由于没有复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侵蚀, 如同海边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的一样。另一个原因是干扰,即后来的信息项目把现有 的项目排挤掉了。②和感觉记忆中信息容量相比,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7+2个项目(物体、字母或符号等)。所谓记忆广度是指信息呈现一次后被试所能回忆的最 大的项目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联系的汉字,平均一次能记住6 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但是,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对扩大 记忆贮存容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数字2485443572,虽然刺激项目数超过了9个,但把 它分为三组:248-544-3572,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1956年米勒 提出用“创克( Chunk,意指‘组块’)来标志短时记忆的单位。一个组块指一个熟悉的单元, 如汉字、词、物体名称等,这样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将大为扩大.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编码多数的是言语听觉编码存贮。60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 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70年,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即 便是由视觉接收的,也都要按听觉或声学的特征编码,而不是按视觉形象编码。康拉德 ( Conrad)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在实验中选用了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和 FMNSX 为材料,用速示器以每分钟80次,每个字母0.75秒的速度随机逐一出现,每呈现6个字 母后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如果记不清楚就尽量地在10个字母中猜写而不许不写。结 果表明,其回忆结果的错误性质,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为知觉性质所决定,回忆信息混淆经 常地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B和C或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 E。可见,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 当然,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 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有意义的。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讯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 第二,短时记忆系统的特点。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 段.短时记忆是指保持信息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属于非感觉记忆,就其功能来说是操作性的,而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短时记 忆某事物,是为了对该事物进行某种操作(或称加工).人在对某事物进行操作时,并不只是 去注意知觉该事物,而必须要考虑整个记忆活动的目的,考察作为操作手段的另一些事物; 以及恰当地执行一定的操作任务,这就要求人的知觉有时必须暂时离开操作对象.例如,抄 写或临摹字画活动,就需要暂时把视线离开范本,凭借对范本的短时记忆来进行操作。因此,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进入更高加工水平的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有人把短时记忆比作电话号码式记忆, 意思是说,人们为了打电话,先查找号码,查到后立刻拨号,通完了话,号码也就随即忘掉, 号码在短时记忆中就保持这样短的时间。1959 年美国学者彼得森夫妇做了有关的实验。他 们编制了由 3 个辅音组成的字母表,如 GKB,PST,RUD 等,每次给被试听 3 个辅音字母 后,立即让他们从某一个三位数开始作连续减 3 的运算,还要把结果报告出来,如从 276 开始连续减 3,读出 273,270、267…,直到主试发出开始回忆字母的信号。进行心算的目 的是为了防止被试默默复述。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分别是 3 秒、6 秒、9 秒、12 秒、15 秒和 18 秒。事先被试并不知道要进行多长时间的运算,这实际上是一 个不同时距的延缓回忆的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当延缓 3 秒再进行回忆时,已出现了明显的 遗忘,正确回忆率仅达 80%,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正确回忆率继续下降,当延长到 18 秒 时,被试正确回忆率仅为 10%,超过 18 秒,正确回忆率即不再继续下降,维持在 10%的接 近值上。这说明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 5—20 秒,最长不 超过 1 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 退。由于没有复述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痕迹被某种目前还不清楚的生理过程所侵蚀, 如同海边沙滩上的脚印被海浪冲刷掉的一样。另一个原因是干扰,即后来的信息项目把现有 的项目排挤掉了。②和感觉记忆中信息容量相比,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广度为 7+2 个项目(物体、字母或符号等)。所谓记忆广度是指信息呈现一次后被试所能回忆的最 大的项目数。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联系的汉字,平均一次能记住 6 个,十进位数字是 7 个,线条排列是 5 个。但是,如果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对扩大 记忆贮存容量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数字 2485443572,虽然刺激项目数超过了 9 个,但把 它分为三组:248—544—3572,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从而扩大记忆的容量。1956 年米勒 提出用“创克'(Chunk,意指‘组块’)来标志短时记忆的单位。一个组块指一个熟悉的单元, 如汉字、词、物体名称等,这样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将大为扩大.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编码多数的是言语听觉编码存贮。60 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 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70 年,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即 便是由视觉接收的,也都要按听觉或声学的特征编码,而不是按视觉形象编码。康拉德 (Conrad)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他在实验中选用了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 和 FMNSX 为材料,用速示器以每分钟 80 次,每个字母 0.75 秒的速度随机逐一出现,每呈现 6 个字 母后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如果记不清楚就尽量地在 10 个字母中猜写而不许不写。结 果表明,其回忆结果的错误性质,既不是随机的,也不为知觉性质所决定,回忆信息混淆经 常地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之间(如 B 和 C 或 S 和 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 F 和 E。可见,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 当然,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 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有意义的。 短时记忆在现代化工业和军事通讯工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动化控制系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