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公元1853年 第一次用玻璃管作低气压放电实验(法国马松) 计算电容器放电的振荡特征(英国汤姆生)。 公元1854年 发明潜水电报(海底电报),并提出其信号的传递衰减理论(英国汤姆生) 公元1856年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法拉第电磁场的力线概念(英国詹·麦克斯韦)。 提出气体分子在相继碰撞时刻之间作直线运动的假说(德国克雷尼希)。 公元1857年 发明自激电磁铁型发电机(英国惠斯通) 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认为耳蜗有一系列调谐共振子(耳底膜的横纤维),从而实现按声波频谱的共振(德国赫尔姆霍茨) 明沿导线传播的电信号传播速度等于电流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值,并等于光速,认为这个相合并非偶然,这是光理论和电磁 理论统一的先兆(德国基尔霍夫) 提出理想气体的定义(德国克劳修斯)。 公元1858年 改进低压放电管,后人称之为盖斯勒管(德国盖斯勒)。 从流体动力学原理推出理想液体的涡旋运动定律,即涡旋强度守恒定理(德国赫尔姆霍茨)。 在低压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德国·普吕克) 公元1859年 发现水星近日点绕太阳进动速度和牛顿力学的估计每百年差四十秒(法国勒维烈)。 证明黑体辐射的性质只由温度决定,而与物体质料无关(德国基尔霍夫 公元1860年 推出平衡态气体分子速度的分布律,以及提出气体粘滞性的分子理论,估算出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62年 提出近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法国德罗夏)。 提出位移电流概念,用以完成电流的闭合性(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63年 提出乐音谐和理论(德国赫尔姆霍茨) 公元1865年 从电磁理论推断电磁波的存在,它以光速传播并断定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英国詹·麦克斯韦) 提出熵即“转变含量”的概念和自发转变的熵增加原理,用以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提出“世界的能量恒定不变,世界的熵趋于极 大值”,由此得出宇宙“热寂论”(德国克劳修斯) 公元1866年 发明自馈发电机(德国西门于)。 公元1868年 提出用弹性切应力的弛豫过程解释气体粘滞性的理论(英国詹·麦克斯韦)。 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分布率,提出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定律(奥地利波尔茨曼)。 公元1869年 发现阴极射线的主要性质(德国希托夫)。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时,发现临界温度现象,为相图上的气一液分相的临界点(英国安德鲁斯) 公元1870年 首次提出激震波面层前后的绝热突变条件(英国兰金)。 公元1871年 提出通过控制个别粒子的运动,实现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假想实验(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72年 提出H定理,用以证明气体趋于平衡分布,从而提出嫡的统计几率解释,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基础(奥地波尔茨曼) 元1873年 发现(晶体)硒在光照射下电阻减小的光导电效应,即内光电效应,随后德国人西门子用此制成光导电管(英国施密斯) 《电和磁》问世,完成了经典电磁理论基础(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74年 提出显微镜理谂,明确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德国阿贝)。 公元1875年 发现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置于强电场中呈现双折射的电光效应,后被用于快速光闸,称克尔盒(苏格兰克尔)。 公元1879年 发现通电流的金属中,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效应(美国爱·霍尔)。 发现黑体辐射率与绝对温度的经验律(奥地利斯忒藩)公元1853年 第一次用玻璃管作低气压放电实验(法国马松)。 计算电容器放电的振荡特征(英国汤姆生)。 公元1854年 发明潜水电报(海底电报),并提出其信号的传递衰减理论(英国汤姆生)。 公元1856年 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法拉第电磁场的力线概念(英国詹·麦克斯韦)。 提出气体分子在相继碰撞时刻之间作直线运动的假说(德国克雷尼希)。 公元1857年 发明自激电磁铁型发电机(英国惠斯通)。 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认为耳蜗有一系列调谐共振子(耳底膜的横纤维),从而实现按声波频谱的共振(德国赫尔姆霍茨)。 证明沿导线传播的电信号传播速度等于电流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值,并等于光速,认为这个相合并非偶然,这是光理论和电磁 理论统一的先兆(德国基尔霍夫)。 提出理想气体的定义(德国克劳修斯)。 公元1858年 改进低压放电管,后人称之为盖斯勒管(德国盖斯勒)。 从流体动力学原理推出理想液体的涡旋运动定律,即涡旋强度守恒定理(德国赫尔姆霍茨)。 在低压放电管中,发现阴极射线(德国·普吕克)。 公元1859年 发现水星近日点绕太阳进动速度和牛顿力学的估计每百年差四十秒(法国勒维烈)。 证明黑体辐射的性质只由温度决定,而与物体质料无关(德国基尔霍夫)。 公元1860年 推出平衡态气体分子速度的分布律,以及提出气体粘滞性的分子理论,估算出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62年 提出近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法国德罗夏)。 提出位移电流概念,用以完成电流的闭合性(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63年 提出乐音谐和理论(德国赫尔姆霍茨)。 公元1865年 从电磁理论推断电磁波的存在,它以光速传播并断定光就是一种电磁波(英国詹·麦克斯韦)。 提出熵即“转变含量”的概念和自发转变的熵增加原理,用以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又提出“世界的能量恒定不变,世界的熵趋于极 大值”,由此得出宇宙“热寂论”(德国克劳修斯)。 公元1866年 发明自馈发电机(德国西门于)。 公元1868年 提出用弹性切应力的弛豫过程解释气体粘滞性的理论(英国詹·麦克斯韦)。 推广麦克斯韦的分子分布率,提出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定律(奥地利波尔茨曼)。 公元1869年 发现阴极射线的主要性质(德国希托夫)。 研究液化二氧化碳时,发现临界温度现象,为相图上的气—液分相的临界点(英国安德鲁斯)。 公元1870年 首次提出激震波面层前后的绝热突变条件(英国兰金)。 公元1871年 提出通过控制个别粒子的运动,实现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假想实验(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72年 提出H定理,用以证明气体趋于平衡分布,从而提出熵的统计几率解释,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基础(奥地波尔茨曼)。 公元1873年 发现(晶体)硒在光照射下电阻减小的光导电效应,即内光电效应,随后德国人西门子用此制成光导电管(英国施密斯)。 《电和磁》问世,完成了经典电磁理论基础(英国詹·麦克斯韦)。 公元1874年 提出显微镜理论,明确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极限(德国阿贝)。 公元1875年 发现各向同性的透明介质置于强电场中呈现双折射的电光效应,后被用于快速光闸,称克尔盒(苏格兰克尔)。 公元1879年 发现通电流的金属中,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效应(美国爱·霍尔)。 发现黑体辐射率与绝对温度的经验律(奥地利斯忒藩)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