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史学月刊 2013年第6期 北宋保甲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区域差异 陈晓珊 [关键词]北宋;保甲法;王安石变法 [摘要]在保甲法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各地执行新法的方式和力度显示出鲜明的地理特征,这体现 了北宋各区域之间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北宋士兵来源地和驻守地环境对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北 宋的南北边境和京畿地区是保甲法实施中的重点区域,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形条件,禁军的作战 能力受到限制,保甲法在这些地区推行,正是对相关问题采取的对策。而在京畿地区,为了削减驻军和军 费而推行保甲法,但由于当地的区位特点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围绕保甲法的推行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引发了 相关讨论,反映出北宋政治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保甲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项将军事 这种因地理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战斗力差异 改革与财政改革相结合的新法。其目的一是要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关于北宋边疆军事 裁撤正兵,削减国家养兵的军费开支;二是要以问题的各种记载中,广南边境出现了“北兵” 富有战斗力的各地民兵取代正兵,从而提高国家词,河北边境出现了“南兵”称谓,而陕西边境则 军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邓广铭出现了“东军”的说法。虽然用词各不相同,但区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别只在相对于首都的方位,它们所指的都是朝廷 产的关系》①和《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派驻边疆的禁军。这些军队具有共同的特点,就 及其设想》两篇文章构成了王安石军事改革思是不能完全适应边疆的战守生活,在北方的宋辽 想的研究基础,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③提供了边境和西北的宋夏边境,从内地来的“南兵”和 关于北宋军事制度的全面背景知识,黄纯艳等“东军”们作战能力有限,既不如当地民兵作战勇 《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④、孙远路《北宋的强壮猛,也不如民兵熟悉山川地形,更不能像民兵 和义勇》⑤等文也分别提供了广西保甲法和河样既耕且战,为国家节省军费开支 北、河东保甲法实施中若干历史事件的背景。本 这种问题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出现 文将从区域差异角度出发,考察保甲法中一些因例如宋仁宗康定初年,北宋与西夏之间爆发战 地制宜措施的缘由与细节。 事,朝廷下令招募20营新兵,但募来的士兵多出 保甲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因为北宋执身市井,难以承担战守任务。而且在北方边境 行国家养兵政策,出资募兵入伍,而每逢灾荒年处,内地军士不如当地土兵熟悉弓马、骁勇善战; 份,流民增多,就花费更多的资金进行招募,从而在南方边境处,内地军士又水土不服,无法适应 减少社会上的流民数量,使其不至于聚众生事。当地环境⑥,这就形成了军费开支与士兵战斗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军队中吸纳的士兵数量成反比的现象,成为北宋军事制度中一个严重的 过多,这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全部需要国家出问题。保甲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其做法就 资供养,因此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开支中的一项重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说的“王安石议减正 大负担。而这些招募来的兵员战斗力有限,在内 地尚可承担驻守任务,一旦调动驻地戍守边疆 由于北宋边疆地理条件差异过大,士兵们便难以 ①②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年版,第75~103、104~115页 适应当地的生活,战斗力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③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 按照制度,北宋军队还需经常更换驻防地区,其 ④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厦门大学学 原因是为了削弱军队与驻地之间的联系,以消除 报(晢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孙远路:《北宋的强壮和义勇》(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 方割据叛乱的危险,但这种举措却使军队无法 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年 熟悉驻地环境,从而导致了战斗力的下降 《宋史·兵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74页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史 学 月 刊 2013年 第 6 期 北宋保甲法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区域差异 陈 晓 珊 [关键词]北宋;保甲法;王安石变法 [摘 要]在保甲法的制定与推行过程中,各地执行新法的方式和力度显示出鲜明的地理特征,这 体 现 了北宋各区域之间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北宋士兵来源地和驻守地环境对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北 宋的南北边境和京畿地区是保甲法实施中的重点区域,由于边境地区的特殊气候和地形条件,禁军的作战 能力受到限制,保甲法在这些地区推行,正是对相关问题采取的对策。而 在 京 畿 地 区,为了削减驻军和军 费而推行保甲法,但由于当地的区位特点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围绕保甲法的推行出现了许多问题并引发了 相关讨论,反映出北宋政治和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保甲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一项将军事 改革与财政改革相结合的新法。其目的一是要 裁撤正兵,削减国家养兵的军费开支;二是要以 富有战斗力的各地民兵取代正兵,从而提高国家 军队的整体作战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邓广铭 《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 产的关系》①和《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 及其设想》② 两篇文章构成了王安石军事改革思 想的研究基础,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③提供了 关于北宋军事制度的全面背景知识,黄 纯 艳 等 《熙宁战争 与 宋 越 关 系》④、孙 远 路《北 宋 的 强 壮 和义勇》⑤等文也分别提供了广 西保甲法和河 北、河东保甲法实施中若干历史事件的背景。本 文将从区域差异角度出发,考察保甲法中一些因 地制宜措施的缘由与细节。 保甲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因为北宋执 行国家养兵政策,出资募兵入伍,而每逢灾荒年 份,流民增多,就花费更多的资金进行招募,从而 减少社会上的流民数量,使其不至于聚众生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军队中吸纳的士兵数量 过多,这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全部需要国家出 资供养,因此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开支中的一项重 大负担。而这些招募来的兵员战斗力有限,在内 地尚可承担驻守任务,一旦调动驻地戍守边疆, 由于北宋边疆地理条件差异过大,士兵们便难以 适应当地的生活,战斗力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按照制度,北宋军队还需经常更换驻防地区,其 原因是为了削弱军队与驻地之间的联系,以消除 地方割据叛乱的危险,但这种举措却使军队无法 熟悉驻地环境,从而导致了战斗力的下降。 这种因地理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战斗力差异, 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关于北宋边疆军事 问题的各种 记 载 中,广 南 边 境 出 现 了“北 兵”一 词,河北边境出现了“南兵”称谓,而陕西边境则 出现了“东军”的说法。虽然用词各不相同,但区 别只在相对于首都的方位,它们所指的都是朝廷 派驻边疆的禁军。这些军队具有共同的特点,就 是不能完全适应边疆的战守生活,在北方的宋辽 边境和西北 的 宋 夏 边 境,从 内 地 来 的“南 兵”和 “东军”们作战能力有限,既不如当地民兵作战勇 猛,也不如民兵熟悉山川地形,更不能像民兵一 样既耕且战,为国家节省军费开支。 这种问题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已经出现, 例如宋仁宗康定初年,北 宋 与 西 夏 之 间 爆 发 战 事,朝廷下令招募20营新兵,但募来的士兵多出 身市井,难 以 承 担 战 守 任 务。而且在北方边境 处,内地军士不如当地土兵熟悉弓马、骁勇善战; 在南方边境处,内地军士又水土不服,无法适应 当地环境⑥,这就形成了军费开支与士兵战斗力 成反比的现象,成为北宋军事制度中一个严重的 问题。保甲法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其做法就 是《续资治 通 鉴 长 编》中 所 说 的“王 安 石 议 减 正 · 94 · ① ③ ④ ⑤ ⑥ ② 邓广铭:《邓 广 铭 治 史 丛 稿》,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1997 年版,第75~103、104~115页。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版。 黄纯艳、王小宁:《熙宁战争与宋越关系》,《厦门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孙远路:《北宋的强壮和义勇》(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 学历史文化学院,2002年。 《宋史·兵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574页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