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0· 兵,以保甲民兵代之”①,其目的一是为了削减国内地来的士兵甚至无法在当地生存,常有患病死 家军费开支,二是为了提高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水亡之虞,不待上战场,非战斗性减员现象就已经 平,试图改变“可战之士,十无二三”的状况②。非常严重。例如广南西路的南仪州,地处山险之 从地域差异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项因地制中,经常出现岚瘴,导致当地官吏军民多患病死 宜、以本土人守卫本土的举措,在北宋南北边境亡,最后只能将南仪州迁址重建◎。北宋的蔡襄 尤具意义。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北方宋辽、宋夏曾说 边境处的西北三路,南方与交趾相邻的广南地 自京西、江南东西、广南东西、两浙、福建等驻 以及驻扎禁军最多的开封府界成为改革的重点 泊禁军,皆是北人。南方风土异宜,水行不知舟楫 地区,《中国通史》对王安石新法涉及强化军兵保 之利,山行不堪阻厄之险,一往三年,死亡殆 甲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蔡襄建议让广西的厢军避免 一)各路保甲原归主持新法的司农寺管长途迁徙,就近进行防区调整,以尽量保证军士 辖,一O七五年九月,改隶尚书省兵部,后又在各地们的生命安全。朝廷也曾进行过相关调整,如下 设提举官统领。 (二)开封府界、西北三路、广南东西路等地保 令“徙广南戍兵善地,以避瘴毒”⑦。出于这种考 虑,广南地区派驻的禁军数量相对较少,宋仁宗 甲,教练武艺,由大保长充教头。后又推行到其他 各路,设置教场,教练战法。骑丁习马枪,步丁习弓 时期全国共有禁军1927指挥,广南东西两路仅 弩、步枪 有8指挥③。这种布局并不是说岭南地区的国 (三)保甲养马 防形势不重要,或是朝廷对其重视不够,而是在 (四)开封府界五路地主武装“义勇”一律改为禁军不能适应广南水土的情况下,即使当地需要 保甲。部分地区并用义勇保甲轮番代替禁兵③ 重兵驻守,朝廷也无法派出大量禁军,否则不但 在这些条款中,着重提到了开封府界、西北三路、不能解决当地戍守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非战斗 广南东西路三地,这实际上也是保甲法改革中区性减员。 域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几个地区。按照王安 在岭南地区国防压力未减弱的情况下,采取 石的设想,保甲法应当首先在京畿地区施行,然少驻军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人员损失,但却不能 后再逐渐推向北方五路,最终覆盖全国。因而在彻底解决当地的国防问题。南疆终须有人戍守 北方边境的河北、陕西和南方边境的广西、广东但来自北方的禁军进入广南以后又难以适应环 等几路,保甲训练的推广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接境,所以只能采取建立民兵的方式,以本地人负 下来,本文将对这种区域差异的特点和成因进行责本地战守,待训练成功后,逐渐以民兵取代禁 分析。 军,这既可以削减军费,又能尽量减少内地士兵 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与“北兵”现象分析的因病减损。因此在侬智高兵乱平息后,广南地 区就开始组织当地民众建立民兵,对他们进行军 宋代的岭南,开发程度不高,民族融合程度事训练,并让他们参与国防事务。 有限,许多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状 态。当时的广南西路面临着来自交趾的国防压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O一,元丰二年十一月癸 力,例如在宋仁宗时期,侬智高就曾率军攻入广 巳,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24页 南,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广南西路是北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庆历四年二月丙 宋军事部署中需要重点完善的地区。宋人在提 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48页 ③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5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及广南国防与治安事务时,曾用“北兵”一词指代 朝廷派驻广南的禁军,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二八三,熙宁十年七月甲 象,也是广南地区之所以成为保甲法重点实施地 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32页 区的主要原因之 ⑤徐松辑:《宋会要辑稿》方域七之二三,中华书局195 年版,第7436页 北兵”一词的出现,实际是强调了南北差 ⑥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卷一八《论兵十 异,这正是岭南的地理特点造成的。当时岭南尚 事》,宋集珍本丛刊第8册,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90 未完全开发,一些地区环境恶劣,气候湿热,与内 页 ⑦《宋史·仁宗三》,第221页 差异极大,宋人称其为“恶弱水土州郡”④,从 ⑧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第33~54页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兵,以保甲民兵代之”①,其目的一是为了削减国 家军费开支,二是为了提高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水 平,试图 改 变 “可 战 之 士,十 无 二 三”的 状 况②。 从地域差异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项因地制 宜、以本土人守卫本土的举措,在北宋南北边境 尤具意义。因此在实际执行中,北方宋 辽、宋 夏 边境处的西北三路,南方与交趾相邻的广南地区 以及驻扎禁军最多的开封府界成为改革的重点 地区,《中国通史》对王安石新法涉及强化军兵保 甲的措施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各路保甲原归主持新法 的司农寺管 辖,一〇七五年九月,改隶尚书省兵部,后又在各地 设提举官统领。 (二)开封府界、西 北 三 路、广南东西路等地保 甲,教练武艺,由大 保 长 充 教 头。后又推行到其他 各路,设置教场,教练战法。骑丁习马枪,步丁习弓 弩、步枪。 (三)保甲养马…… (四)开封府界五 路 地 主 武 装“义 勇”一 律 改 为 保甲。部分地区并用义勇保甲轮番代替禁兵③。 在这些条款中,着重提到了开封府界、西北三路、 广南东西路三地,这实际上也是保甲法改革中区 域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几个地区。按照王安 石的设想,保甲法应当首先在京畿地区施行,然 后再逐渐推向北方五路,最终覆盖全国。因而在 北方边境的河北、陕西和南方边境的广西、广东 等几路,保甲训练的推广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接 下来,本文将对这种区域差异的特点和成因进行 分析。 一 广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与“北兵”现象分析 宋代的岭南,开发程度不高,民 族 融 合 程 度 有限,许 多 地 方 还 处 在 刀 耕 火 种 的 原 始 生 活 状 态。当时的广南西路面临着来自交趾的国防压 力,例如在宋仁宗时期,侬智高就曾率军攻入广 南,给当地造成了很大损失,所以广南西路是北 宋军事部署中需要重点完善的地区。宋人在提 及广南国防与治安事务时,曾用“北兵”一词指代 朝廷派驻广南的禁 军,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 象,也是广南地区之所以成为保甲法重点实施地 区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兵”一 词 的 出 现,实际是强调了南北差 异,这正是岭南的地理特点造成的。当时岭南尚 未完全开发,一些地区环境恶劣,气候湿热,与内 地差 异 极 大,宋 人 称 其 为“恶 弱 水 土 州 郡”④,从 内地来的士兵甚至无法在当地生存,常有患病死 亡之虞,不待上战场,非战斗性减员现象就已经 非常严重。例如广南西路的南仪州,地处山险之 中,经常出现岚瘴,导致当地官吏军民多患病死 亡,最后只能将南仪州迁址重建⑤。北宋的蔡襄 曾说: 自京西、江南 东 西、广 南 东 西、两 浙、福 建 等 驻 泊禁军,皆是北人。南 方 风 土 异 宜,水 行 不 知 舟 楫 之利,山行不堪阻厄之险,一往三年,死亡殆半⑥。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蔡襄建议让广西的厢军避免 长途迁徙,就近进行防区调整,以尽量保证军士 们的生命安全。朝廷也曾进行过相关调整,如下 令“徙广南戍兵善地,以避瘴毒”⑦。出于这种考 虑,广南地区派驻的禁军数量相对较少,宋仁宗 时期全国共有禁军1927指挥,广南东西 两 路 仅 有8指挥⑧。这种布局并不是说岭南地区的国 防形势不重要,或是朝廷对其重视不够,而是在 禁军不能适应广南水土的情况下,即使当地需要 重兵驻守,朝廷也无法派出大量禁军,否则不但 不能解决当地戍守问题,还会造成更大的非战斗 性减员。 在岭南地区国防压力未减弱的情况下,采取 少驻军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人员损失,但却不能 彻底解决当地的国防问题。南疆终须有人戍守, 但来自北方的禁军进入广南以后又难以适应环 境,所以只能采取建立民兵的方式,以本地人负 责本地战守,待训练成功后,逐渐以民兵取代禁 军,这既可以削减军费,又能尽量减少内地士兵 的因病减损。因此在侬智高兵乱平息后,广南地 区就开始组织当地民众建立民兵,对他们进行军 事训练,并让他们参与国防事务。 · 05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元丰二年十一月癸 巳,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24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一 四 六,庆历四年二月丙 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48页。 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5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第179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二 八 三,熙宁十年七月甲 寅,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32页。 徐松辑:《宋会要 辑 稿》方 域 七 之 二 三,中 华 书 局 1957 年版,第7436页。 蔡襄:《宋端 明 殿 学 士 蔡 忠 惠 公 文 集》卷 一 八《论 兵 十 事》,宋集珍本丛刊第8册,线 装 书 局2004年 版,第90 页。 《宋史·仁宗三》,第221页。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第33~54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