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51 北宋各地的民兵名目不同,在广东者名为 下广南东路经略、转运、提举、钤辖司相度,皆言广 “枪手”,在广西者名为“土兵”。按照王曾瑜的研 惠潮、封、康、端、南恩七州皆并边及江海,外接蛮 究,广西土兵创置于宋仁宗末年,其中包括以汉 贼,可依西路保甲教习武艺。从之⑦ 民为主体的土丁、保丁和寨丁,还有以少数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广南地区的保甲法开始于邕 部众为主体的峒丁①。《岭外代答》中记载 州,实施对象是以少数民族部众为主的峒丁,这 自侬智高平,朝廷联一路之民以为兵,户满五实际是一种带有明显国防战略意图的措施。邕 丁者,以一为土丁;二丁者以一为保丁②。 州位于广南西路的西部,与交趾交界,国防地理 按照这种比例,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广南形势极为重要。《岭外代答》中记载 西路共选取了39800名土丁进行军事训练,为 (邕州)有左右两江。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 提高战斗力,还让他们定期参与集训。为了兼顾 国;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诏、诸蛮。两江之间,管羁 农业生产,集训等活动多避开农忙季节,在冬歇 縻州峒六十余,用为内地藩,而内宿全将五千人以 期间进行。皇祐四年(1052年),邕州进士石鉴 镇之。凡安南国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 达;而经略安抚之咨询边事,亦唯邕是赖⑧ 建议将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溪峒部众划为峒 北宋中期,与交趾的关系一度紧张,邕州的 丁6。《文献通考》引《桂海虞衡志》中的记载说:地位显得更为重要,王安石也对左、右江地区的 侬智高反,朝廷讨平之,因其疆域,参唐制,分 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凡五 形势颇为重视,认为“两江溪峒非独为邕管之藩 十余所,推其长雄者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以藩篱内篱,实二广所恃以安者也,所以率先在这里开 郡,障防外蛮,缓急追集备御,制如官军④ 展保甲建设,正是有益于国防建设的举措 这实际是一种将治军与边疆经略相结合的思路 将新附地区划为羁縻州县,采取以少数民族首领 南兵”、“东军”现象与宋辽 宋夏边境的民兵建设 代管的方式,既巩固了边防要地,又增加了新兵 员的数量。这种练民为兵的措施提高了本地民 与广南地区的情况类似,宋人在提及河北宋 众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也使朝廷禁军有可能逐辽边境战事时,有一称谓为“南兵”,指的是从内 步撤出广南。从宋仁宗末年到宋神宗初年,广西地调往北方边境的禁军。他们的问题与广南的 土兵建设仅有数年时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禁军情况有些相似,也是不太适应当地环境,战 所以王安石刚开始考虑兵制改革时,就提出应该斗力有限,无法有效承担边疆战守任务,与当地 在广南尽快开展民兵建设。熙宁三年(1070年)的土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庆历年间富弼就说: 七月,王安石向宋神宗建议道 敌骑每入寇,惟惧北兵,视南兵轻之蔑如也 至于广南,尤不可缓,今中国募禁军往戍多死,这里所说的“北兵”,指的是北方边民组成的作战 此害于仁政。陛下诚罢军职,以所得官十二三,鼓部队。由于河北边境民风剽悍,与之相比,从内 舞百姓豪杰,使趋为民兵⑤ 王安石的意见,是削减原有的禁军军职,将空出 的名额拨出一部分给民兵,用这种鼓励的方式吸 ①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第74页。 ②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卷三《土丁保丁》 引民众,使他们自愿加入民兵。这种方案确实具 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0页 有可行性,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支持。自熙 ③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四之三二,第6836页 宁六年(1073年)开始,广南西路正式推行保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O《四裔七》,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2588页 法,由经略使沈起主持,将“邕州五十一郡峒丁,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三,熙宁三年七月丙 凡四万五千二百。请行保甲,给戎械,教阵队。 申,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71页 艺出众者,依府界推恩补授”@。到元丰二年 ⑥《宋史·兵五》第4747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三O一,元丰二年十二月辛 (1079年)年底,广东提举常平林颜建议在广东 亥,第7331页 也实行保甲法,其理由是: ⑧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卷一《邕州兼广西 “窃闻广西缘边稍已肄习武艺。东路虽间有枪 路安抚都监》第47页 手,然保甲之教尚缺。欲乞本路沿江海诸州,依西 ⑨王安石:《论邕管事宜》,唐顺之:《荆川稗编》卷一一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页 路法训阅,使其人既熟山川之险易,而又知夫弓矢 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O,庆历四年六月戊 金鼓之习,则一方自足为备,可以不劳北兵矣。”诏 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44页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北宋各地 的 民 兵 名 目 不 同,在 广 东 者 名 为 “枪手”,在广西者名为“土兵”。按照王曾瑜的研 究,广西土兵创置于宋仁宗末年,其中包括以汉 民为主体的土丁、保丁和寨丁,还有以少数民族 部众为主体的峒丁①。《岭外代答》中记载: 自侬智高平,朝 廷 联 一 路 之 民 以 为 兵,户 满 五 丁者,以一为土丁;二丁者以一为保丁②。 按照这种比例,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广南 西路共选取 了39800名 土 丁 进 行 军 事 训 练,为 提高战斗力,还让他们定期参与集训。为了兼顾 农业生产,集训等活动多避开农忙季节,在冬歇 期间进行。皇 祐 四 年(1052年),邕 州 进 士 石 鉴 建议将左右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溪峒部众划为峒 丁③。《文献通考》引《桂海虞衡志》中的记载说: 侬智高反,朝 廷 讨 平 之,因 其 疆 域,参 唐 制,分 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 者 为 县,又 小 者 为 洞,凡 五 十余所,推其长雄者首领,籍其民为壮丁,以藩篱内 郡,障防外蛮,缓急追集备御,制如官军④。 这实际是一种将治军与边疆经略相结合的思路, 将新附地区划为羁縻州县,采取以少数民族首领 代管的方式,既巩固了边防要地,又增加了新兵 员的数量。这种练民为兵的措施提高了本地民 众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也使朝廷禁军有可能逐 步撤出广南。从宋仁宗末年到宋神宗初年,广西 土兵建设仅有数年时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王安石刚开始考虑兵制改革时,就提出应该 在广南尽快开展民兵建设。熙宁三年(1070年) 七月,王安石向宋神宗建议道: 至于广南,尤不可缓,今中国募禁军往戍多死, 此害于仁政。陛下诚 罢 军 职,以所得官十二三,鼓 舞百姓豪杰,使趋为民兵⑤。 王安石的意见,是削减原有的禁军军职,将空出 的名额拨出一部分给民兵,用这种鼓励的方式吸 引民众,使他们自愿加入民兵。这种方案确实具 有可行性,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官员的支持。自熙 宁六年(1073年)开 始,广南西路正式推行保甲 法,由经略使沈起主持,将“邕州五十一郡峒丁, 凡四万五 千 二 百。请 行 保 甲,给 戎 械,教 阵 队。 艺出 众 者,依 府 界 推 恩 补 授”⑥。 到 元 丰 二 年 (1079年)年 底,广东提举常平林颜建议在广东 也实行保甲法,其理由是: “窃闻广西缘边稍已肄习武艺。东路虽间有枪 手,然保甲之教尚 缺。欲乞本路沿江海诸州,依 西 路法训阅,使其人既 熟 山 川 之 险 易,而 又 知 夫 弓 矢 金鼓之习,则一方自 足 为 备,可以不劳北兵矣。”诏 下广南东路经略、转运、提举、钤辖司相度,皆言广、 惠、潮、封、康、端、南恩七州皆并边及江海,外 接 蛮 贼,可依西路保甲教习武艺。从之⑦。 值得注意的是,广南地区的保甲法开始于邕 州,实施对象是以少数民族部众为主的峒丁,这 实际是一种带有明显国防战略意图的措施。邕 州位于广南西路的西部,与交趾交界,国防地理 形势极为重要。《岭外代答》中记载: (邕州)有 左 右 两 江。左 江 在 其 南,外 抵 安 南 国;右江在西南,外 抵 六 诏、诸 蛮。两 江 之 间,管 羁 縻州峒六十余,用为 内 地 藩,而内宿全将五千人以 镇之。凡安南国及六 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 由 邕 以达;而经略安抚之咨询边事,亦唯邕是赖⑧。 北宋中期,与交趾的关系一 度 紧 张,邕 州 的 地位显得更为重要,王安石也对左、右江地区的 形势颇为重视,认为“两江溪峒非独为邕管之藩 篱,实二广所恃以安者也”⑨,所以率先在这里开 展保甲建设,正是有益于国防建设的举措。 二 “南兵”、“东军”现象与宋辽、 宋夏边境的民兵建设 与广南地区的情况类似,宋人在提及河北宋 辽边境战事时,有一称谓为“南兵”,指的是从内 地调往北方边境的禁军。他们的问题与广南的 禁军情况有些相似,也是不太适应当地环境,战 斗力有限,无法有效承担边疆战守任务,与当地 的土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庆历年间富弼就说: 敌骑每入寇,惟惧北兵,视南兵轻之蔑如也瑏瑠。 这里所说的“北兵”,指的是北方边民组成的作战 部队。由于河北边境民风剽悍,与之相 比,从 内 · 15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瑏瑠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第74页。 周去非著,杨武泉 校 注:《岭 外 代 答》卷 三《土 丁 保 丁》, 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40页。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四之三二,第6836页。 马端临:《文 献 通 考》卷 三 三 〇 《四 裔 七》,中 华 书 局 1986年版,第2588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二 一 三,熙宁三年七月丙 申,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71页。 《宋史·兵五》,第4747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〇一,元丰二年十二月辛 亥,第7331页。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 注:《岭 外 代 答》卷 一《邕 州 兼 广 西 路安抚都监》,第47页。 王安石:《论邕管事宜》,唐顺之:《荆川稗编》卷一一七,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5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一 五 〇,庆历四年六月戊 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44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