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地来的禁军们相形见绌,所以当时宋辽边境的形 事则举国皆来,此所以取胜多也。今河北州县近山 势是,“契丹不畏官军而畏土兵”①。而在宋人提 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等户,习惯便利,与夷 及西部边境的宋夏战事时,又有一称谓为“东 人无异。乞下本道州县,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 军”,指的也是从内地来的禁军,他们驻守在宋夏 村百姓有武勇愿学弓箭者为社,每年春,长吏就其 边境,作战能力同样有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 射处劝诱阅试之。缓急虽不可调发,亦足以为捍 在记载驻守麟州一带的万胜军时称 保甲法的精神实际上与这种方案相近,但与 (张)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 而不能战,遇贼必走,贼目曰“东军”,素易之② 正式执行了《畿县保甲条制》的京畿路不同,北方 在宋夏之间进行的兔毛川之战中,将领张亢针对 地区推行保甲法时,并未立即按照京畿地区同样 夏军队轻视“东军”的特点,将万胜军与虎翼卒的标准执行,而是先对已有的民兵组织进行整 两支队伍的旗帜调换,诱使夏军攻击战斗力更编,使其逐步接近预设的保甲标准。例如熙宁七 强、作战勇悍的虎翼卒,西夏军因此中计,将虎翼 年(1074年),朝廷诏令“河北西路两地供输户旧 卒当作东军攻击,结果大败于宋军,二千余人战 有弓箭社、强壮、义勇之类并存留外,更不编排保 死。“东军”和“南兵”都是从内地来的禁军,由于 甲”⑥,仅保留了旧有的民兵组织。对于旧有的 北宋实行养兵制度,这些士兵往往战斗力较差, 民兵和保甲制度的区别,《北宋的强壮和义勇》 无法胜任宋辽、宋夏边境的戍守任务。这种现象 文有这样的研究对比: 1.征召的比例不同……义勇的征召比例一般 早在宋真宗时期就已经引起重视,时人陈贯就曾 为三丁取一,而保甲则二丁取 2.分番教阅的时间、地点不同……义勇一般上 国家收天下材勇以备禁旅,赖赐予廪给而已。 州教阅一月,而保甲赴县教阅,时间也较短 恬于休息,久不识战,当以卫京师,不当以戍边。莫 3.功用不同……义勇除作为正规军的后备力 若募土人隶本军,又籍民丁为府兵,使北兵捍敌,西 量承担守城、运粮等辅助性的军事任务外,还要上 兵捍戎,不独审练敌情,熟习地形,且皆乐战斗,无 番屯戍,甚至直接参加作战,而保甲主要用来维护 地方治安⑦。 与“北兵”和“西兵”相对应的,正是被称为“南兵 王安石变法期间,义勇和保甲制度逐渐趋于 和“东军”的禁军。在陈贯看来,禁军只能承担戍 致,河东、河北的义勇和保甲不但在征召比例 卫京师的任务,不能指望他们在边关战守;在边和上番集教的规则上逐渐使用相同的标准,而且 关地区,应该招募本土居民为军,让河北土兵防在管理机构和职能上也实现了统一8。熙宁八 御辽国,陕西土兵防御西夏。当时北宋的军事政年十二月,朝廷令“五路义勇并与保丁轮充及检 策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从真宗威平三年(10察盗贼”⑨,原本只承担军事任务的义勇也开始 )开始,宋廷就在河北、河东、陕西进行民兵建负责地方治安事务。对于将义勇转化为保甲的 设。最初是选取人丁组成民兵,名为“强壮”。仁优势,王安石的说法是 宗庆历二年(1042年),又从强壮中挑选精锐力 古者民居则为比,比有比长,及用兵即五人为 量,组成战斗力更强的民兵组织,名为“义勇”。 伍,伍有伍司马,二十五家为闾,闾有闾胥,二十五 民兵的优势,首先是战斗力强于禁军;其次是农 耕、备战相间,能为国家节省军费粮草;最后是以 本地人守本土,不但熟悉当地山川形势,也会更 ①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一之四,第675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甲 加地尽职尽责。此外,为了保证民兵的战斗力, 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47页 宋廷还规定必须是本人参加,不许雇佣“游冗之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五九,景德二年三月甲寅 人”④代替。直到神宗时期,北方边境还一直在 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3页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癸 进行相关的建设,熙宁三年(1070年)年底,知定 卯,第3246页 州滕甫建议训练河北百姓的弓箭技术,使平民也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二一七,熙宁三年十一月乙 可以参与边疆战守事务 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85页 臣窃谓中国之兵与夷狄之兵,常患多寡之不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編》卷二四九,熙宁七年正月丁 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70页 敌,其故无他,盖中国兵有定数,至于平民则素不使 D⑧孙远路:《北宋的强壮和义勇》,第8,9页。 之知战。夷狄之俗,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 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二之一O,第6776页 C1994-2013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地来的禁军们相形见绌,所以当时宋辽边境的形 势是,“契丹不畏官军而畏土兵”①。而在宋人提 及西部边境的宋夏战事时,又 有 一 称 谓 为 “东 军”,指的也是从内地来的禁军,他们驻守在宋夏 边境,作战能力同样有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 在记载驻守麟州一带的万胜军时称: (张)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疲 而不能战,遇贼必走,贼目曰“东军”,素易之②。 在宋夏之间进行的兔毛川之战中,将领张亢针对 西夏军队轻视“东军”的特点,将万胜军与虎翼卒 两支队伍的旗帜调 换,诱使夏军攻击战斗力更 强、作战勇悍的虎翼卒,西夏军因此中计,将虎翼 卒当作东军攻击,结果大败于宋军,二千余人战 死。“东军”和“南兵”都是从内地来的禁军,由于 北宋实行养兵制度,这些士兵往往战斗力较差, 无法胜任宋辽、宋夏边境的戍守任务。这种现象 早在宋真宗时期就已经引起重视,时人陈贯就曾 说: 国家收天下材 勇 以 备 禁 旅,赖赐予廪给而已。 恬于休息,久不识战,当以卫京师,不当以戍边。莫 若募土人隶本军,又籍民丁为府兵,使北兵捍敌,西 兵捍戎,不独审练敌 情,熟 习 地 形,且 皆 乐 战 斗,无 矫心③。 与“北兵”和“西兵”相对应的,正是被称为“南兵” 和“东军”的禁军。在陈贯看来,禁军只能承担戍 卫京师的任务,不能指望他们在边关战守;在边 关地区,应该招募本土居民为军,让河北土兵防 御辽国,陕西土兵防御西夏。当时北宋的军事政 策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从真宗咸平三年(1000 年)开始,宋廷就在河北、河东、陕西进行民兵建 设。最初是选取人丁组成民兵,名为“强壮”。仁 宗庆历二年(1042年),又从强壮中挑选精锐力 量,组 成 战 斗 力 更 强 的 民 兵 组 织,名 为“义 勇”。 民兵的优势,首先是战斗力强于禁军;其次是农 耕、备战相间,能为国家节省军费粮草;最后是以 本地人守本土,不但熟悉当地山川形势,也会更 加地尽职尽责。此外,为了保证民兵的 战 斗 力, 宋廷还规定必须是本人参加,不许雇佣“游冗之 人”④代替。直 到 神 宗 时 期,北 方 边 境 还 一 直 在 进行相关的建设,熙宁三年(1070年)年底,知定 州滕甫建议训练河北百姓的弓箭技术,使平民也 可以参与边疆战守事务: 臣窃谓中国之兵与夷狄之兵,常 患 多 寡 之 不 敌,其故无他,盖中国兵有定数,至于平民则素不使 之知战。夷狄之俗,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 事则举国皆来,此所以取胜多也。今河北州县近山 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等户,习惯便利,与夷 人无异。乞下本道州 县,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 村百姓有武勇愿学弓箭者为社,每 年 春,长 吏 就 其 射处劝诱 阅 试 之。缓急虽不可调发,亦 足 以 为 捍 御⑤。 保甲法的精神实际上与这种方案相近,但与 正式执行了《畿县保甲条制》的京畿路不同,北方 地区推行保甲法时,并未立即按照京畿地区同样 的标 准 执 行,而是先对已有的民兵组织进行整 编,使其逐步接近预设的保甲标准。例如熙宁七 年(1074年),朝廷诏令“河北西路两地供输户旧 有弓箭社、强壮、义勇之类并存留外,更不编排保 甲”⑥,仅保留了旧有的民兵组织。对 于 旧 有 的 民兵和保甲制度的区别,《北宋的强壮和义勇》一 文有这样的研究对比: 1.征召的比例 不 同……义勇的征召比例一般 为三丁取一,而保甲则二丁取一。 2.分番教阅的时间、地点不同……义勇一般上 州教阅一月,而保甲赴县教阅,时间也较短。 3.功用不同……义勇除作为正规军的后备力 量承担守城、运粮等 辅 助 性 的 军 事 任 务 外,还 要 上 番屯戍,甚至直接参 加 作 战,而保甲主要用来维护 地方治安⑦。 王安石变法期间,义勇和保甲制度逐渐趋于 一致,河东、河北的义勇和保甲不但在征召比例 和上番集教的规则上逐渐使用相同的标准,而且 在管理机 构 和 职 能 上 也 实 现 了 统 一⑧ 。熙 宁 八 年十二月,朝廷令“五路义勇并与保丁轮充及检 察盗贼”⑨,原本只承担军事任务的义勇也开始 负责地方治安事务。对于将义勇转化为保甲的 优势,王安石的说法是: 古者民居则为 比,比 有 比 长,及用兵即五人为 伍,伍有伍司马,二十 五 家 为 闾,闾 有 闾 胥,二 十 五 · 25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⑨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一之四,第6755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一 三 六,庆历二年五月甲 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47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编》卷 五 九,景德二年三月甲寅, 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3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一 三 六,庆历二年五月癸 卯,第3246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七,熙宁三年十一月乙 卯,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85页。 李焘:《续资 治 通 鉴 长 编》卷 二 四 九,熙宁七年正月丁 巳,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070页。 ⑧ 孙远路:《北宋的强壮和义勇》,第8、9页。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二之一〇,第6776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