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4.测量系统的共振频率 改变频率,寻找最大振幅时的频率和振幅,记录数据在表4.2-2中。此时的系统发生共 振,而共振频率就是系统的固有频率。 5.进行逐点扫频,记录频率和振幅,测量范围为10Hz-40Hz 可以依次从10Hz-40Hz进行扫频,测出相应值的大小,并记录数据在表4.2-3中,并完 成幅频特性曲线的绘制,计算相应的结果。 数据测试要求: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的特点,在共振区激励频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振幅的 剧烈变化,所以在共振频率区域±1Hz,频率的分辨率为0.1Hz,其余区域扫描分辨率为1Hz。 6.改变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为500mv,重复步骤3-5。 7.关闭仪器电源 实验完毕,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旋至零,然后依次关闭仪器电源:数字式示波器、 电荷放大器、扫频信号发生器。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初始振动振幅调节,表4.2-1 激振力(即输出电压)(mv) 300mv 500mv 频率(Hz) 15Hz 15Hz 振动振幅(mv峰峰值) 2.共振频率测量,表4.2-2 激振力(即输出电压)(mv) 300mv 500mv 频率(Hz) 振动振幅(mv峰峰值) 3.逐点测量频率与振幅(频率范围:10Hz一40Hz),表4.2-3 序 频率 输出电压300mv输出电压500mv序 频率 输出电压300mv输出电压500mv 号 (Hz) 振幅(mv峰峰值) 号 (Hz) 振幅(mv峰峰值)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28 4545 4.测量系统的共振频率 改变频率,寻找最大振幅时的频率和振幅,记录数据在表 4.2-2 中。此时的系统发生共 振,而共振频率就是系统的固有频率。 5.进行逐点扫频,记录频率和振幅,测量范围为 10Hz-40Hz 可以依次从 10Hz-40Hz 进行扫频,测出相应值的大小,并记录数据在表 4.2-3 中,并完 成幅频特性曲线的绘制,计算相应的结果。 数据测试要求:根据幅频特性曲线的特点,在共振区激励频率的微小变化会引起振幅的 剧烈变化,所以在共振频率区域±1Hz,频率的分辨率为 0.1Hz,其余区域扫描分辨率为 1Hz。 6.改变扫描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为 500mv,重复步骤 3-5。 7.关闭仪器电源 实验完毕,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旋至零,然后依次关闭仪器电源:数字式示波器、 电荷放大器、扫频信号发生器。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初始振动振幅调节,表 4.2-1 激振力(即输出电压)(mv) 300mv 500mv 频率(Hz) 15Hz 15Hz 振动振幅(mv 峰峰值) 2.共振频率测量,表 4.2-2 激振力(即输出电压)(mv) 300mv 500mv 频率(Hz) 振动振幅(mv 峰峰值) 3.逐点测量频率与振幅(频率范围:10Hz-40Hz),表 4.2-3 序 号 频率 (Hz) 输出电压 300mv 输出电压 500mv 序 号 频率 (Hz) 输出电压 300mv 输出电压 500mv 振幅(mv 峰峰值) 振幅(mv 峰峰值) 1 21 2 22 3 23 4 24 5 25 6 26 7 27 8 28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